“美国刚把关税大棒举到50%,印度就直接把飞机票退了。”刷到这条热搜的时候,我正挤在地铁里,旁边小哥的手机外放传出一段川普语音:“我们可能已经把印度输给了中国。”声音挺大,整个车厢瞬间安静,下一秒有人笑出声:“这老头又整活儿。”
说整活儿也不冤。川普先发了那张上合影,配文后悔药味道十足,几小时后却秒删,改口“我没觉得失去印度”。社交网站记录都在,截图满天飞,想赖也赖不掉。大家看得多了,心里门儿清:美国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的老把戏,换成直播时代就成了“发出—删除—再解释”的三连操作,流量恰得满满。
可这一回戏台子搭得有点大。起因简单:印度不停买俄罗斯原油,美方恼火,直接放出“二级制裁+50%关税”套餐。消息一出,硅谷那边印度裔程序员先炸锅,担心H1B政策被连带;德里路边小商贩更实际,担心美国杏仁、苹果和波音零件涨价。利益链一长,谁都不是看客。
印度商务部当天傍晚就开会,灯光亮到半夜。第二天上午,几家大炼油厂收到新指令:继续按合同买油,结算币种可以换,但货可得照提。官员原话挺直白,“肚子饿的时候没资格挑厨师”,传到媒体上就成了“绝不屈服”。同一时刻,印度外长启程去上合峰会,行程安排得满满,拍合照时站中间,笑容分寸刚好。没有新条约不假,可镜头语言比条约传播快得多。
川普眼看新闻画面,大概觉得面子挂不住,于是拿出手机点发送,才出现开头那句“我们可能失去印度”。知情人士放风,老头在高尔夫球场上发的,球友起哄说“你该对莫迪狠一点”,结果他回了句“我已经够狠”,随后就把帖子删了。社交平台算法却不吃后悔药,话题标签一路蹿,阅读轻松破亿。
更尴尬的是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他被记者堵在国会山走廊,问印度要是硬扛怎么办。老头一甩手:“最多俩月,他们得回来道歉。”还附带三大条件:别用俄油、降美货关税、退出金砖。视频只有二十七秒,却像扔进油锅的水,印媒整整滚动播了两天。
印度网民把这条视频剪成各种版本,配上一句旁白:“你谁啊?”弹幕疯狂刷屏。有人翻出数据,说印度对美出口里面,钻石和药品占大头,真加收50%关税,美国零售药价先飙;有人搬出NASA雇员名单,三成本科在孟买和班加罗尔完成,真逼急了人才回流,看看到底谁疼。吵归吵,有一点意外一致:政府这回要是眨眼,下次大选就别想混。
莫迪团队显然接收到这股情绪。原定的秋季联合国庆典演讲,名单忽然更新,由外长代班。官方口径很官方:“行程冲突。”但同一篇通稿里又补了一句“如谈不拢,总理将不出席双边会晤”,谁都看得出这就是把皮球踢回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被问得没办法,只能重复“我们欢迎任何层级对话”,镜头扫过,他手里那份简报明显刚换页,边角还卷着。
双边气氛僵归僵,生意却没停。印度港口这几天到岸的俄油船一条接一条,吃水线压得低,明显满载。财务省悄悄允许银行开卢布—卢比结算账户,避开美元。海关统计真快,数据就挂在官网,不藏不掖,仿佛在说“我就买了,怎么着”。另一边,美方也留后手,把原定的军售谈判推迟,不取消,只改期,既表达不满又给台阶:看,合同还在,看你表现。
很多人问印度到底能扛多久,其实把账本翻开来算,并不难找线索。印度每月85%的能源靠进口,俄油折价高,账面上能省近百亿美元,这笔钱拿来补贴国内液化气和肥料,正好对冲通胀。如果改买美国或中东高价的货,中央财政先被抽血,明年地方选举把油价海报往街上一贴,现任官员只能低头走路。所以不管从钱包还是选票,硬撑都是更优选项,至少得撑到国内下一个收获季,让农产品投放市场把通胀压一压,那时再谈交换条件,面子里子都好看。
再说美国,高喊50%关税听着吓人,要真动手也得先过国会。听证会上 Retail Federation 的代表已放话,印度仿制药占美国处方量四成,一加税药价立刻转嫁到选民头顶,大选年没谁敢玩火。更有议员担心,把中国、印度同时往对立面推,等于主动帮忙撮合两个人口大国抱团,战略账怎么算怎么亏。川普擅长口头加压,可落实环节一堆铁丝网,两个月期限更多像给自己加戏。
至于印度“入金砖、去美元”是不是只是姿态,也得看实际动作。金砖扩容议题八月要在南非谈,印度目前为止没说不参加,反而放风主张“把非洲也拉进来”,明显想抢话语权。新德里还计划把自家UPI支付系统对接更多成员国,技术团队已经入驻,酒店订好,差旅报销单都流出来了。要是真把双边本币结算跑通,哪怕只占对俄贸易三分之一,对美元结算份额都是一次可见的切割。美国能不急?
当然,印度也不是铁板一块。国内反对派拿此事做文章,说政府左右横跳,把投资氛围搅浑。几只外资基金确实在问,如果关税战升级,生产线要不要搬到印尼或越南。莫迪面对镜头继续笑,转头就让各邦推出土地租金打折、电费补贴,用优惠政策对冲撤资顾虑。这套打法他熟,二一年农民抗议那么凶,最后也是靠补贴和分期方案慢慢熄火。
时间线拉到两周后,第一波真正考验才会来。印度最大炼油厂跟俄罗斯早前谈好的海运合同要重新议价,如果美国那时候再喊二级制裁,保险公司敢不敢给船承保,立刻见真章。印度方面已在伦敦市场询问第三方船检,暗示另找承保通道。真走到这一步,西方保险集团愿不愿意得罪美国,俄罗斯船队敢不敢绕道,都是未知数。
贸易战往往是这样:戏台子越搭越高,观众以为要全武行,演员心里却数着拍子,知道哪一步该收。对莫迪而言,只要把“拒低头”演到国内民调满意,同时拿到相对低价的能源,就基本完成阶段目标;对美国来说,嗓门够大才能显示印太存在感,可真要掀桌子,先问药柜里还有没有印度产的降压药。双方都在等对方先眨眼,于是镜头里火药味浓,私下却各留电话线。
评论圈还有一种更鸡贼的猜测:川普先放狠话再删,是试探党内强硬派态度;莫迪取消行程却保留工作层接触,是给华盛顿一个“我还有更硬的后招”假象。说到底,两国大选都在倒计时,谁都需要一个“看我多硬”的热搜,能源账单只是现成的道具。自由贸易口号喊了这些年,一到选票关口还是老套路——把外国当出气筒。只是观众刷手机刷多了,免疫力增强,早不吃“救世主”那一套,只剩下一地碎片化表情包。
事情大概会怎么走?参照历次印美摩擦,剧本递进通常是:美高官放话—印度国内群情激昂—双方工作层暗地协商—找出技术清单各让半步—领导人电话确认—联合声明用词模糊—回家各自宣布胜利。这次能源比重太大,让步空间小,过程可能拖得更长,但基本节奏难改。印度需要便宜油,美国需要卖军火和粮食,两个市场互补,吵得再凶也舍不得真离婚。
当然,没人敢把话说死。民粹情绪一旦点火, ekonomi的算盘就可能失灵,要是哪天真出现印方油轮被拒停靠、或被美方列入黑名单,两边面子一起掉地,再想找回头梯就难。互联网上囤好的段子、爆料和表情包,都在等那一刻蜂拥而出。
夜幕降临,新德里街头烤饼摊烟火升腾,顾客刷着手机议论“咱这回得刚到底”;华盛顿那边,晚九点政论节目开始,主持人把印度地图转了个方向,问嘉宾“这是不是下一个伊朗”。屏幕内外,都在给剧情添柴火,却都不知下一页剧本谁写。
莫迪能扛多久?川普会不会再删帖?俩月期限是唬人还是倒计时?留言区交给你们,谁都能吐槽两句,反正流量是真实到账,戏也还会继续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