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卫星图,把全国军迷的放大镜都招来了:武汉那座被称作“航母楼”的试验平台,甲板宽度被测出约81到82米,比美国“福特”级的飞行甲板还要宽2到4米。有人立刻大胆推算,下一艘国产航母或许直奔11万吨,还是核动力。这不是小道消息随口一说,它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更大更强是真趋势,还是被数字带着跑?先把问号留在这儿。
一边是兴奋派:宽度上来了,舰岛变小了,甲板上摆着歼-15、歼-35、空警-600,还有疑似六代机模型,这不就是给“核动力超级航母”让路?另一边是谨慎派:别急,试验场的宽不等于实船的吨,平台变化不代表立刻开造。两种声音一碰,火花就有了。更吊人的是,最新一轮扩建的“航母楼”舰岛轮廓干净利落,看不出传统大烟囱位置。烟囱去哪儿了?这一下,大家想象力被点满,但关键点还没摊牌。
先把脉络捋清。早些年,“航母楼”按辽宁舰、山东舰的样子建,舰岛大、甲板窄,适合滑跃起飞的节奏。后来福建舰进入阶段,平台接连加宽,舰岛明显缩小,合乎电磁弹射的布局需求。电磁兼容测试、甲板调度路线、机库通道尺寸,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加码,都是为了让飞行组织更顺畅。多方观点也来了:技术圈的人说,电磁兼容是一把总阀门,舰载机、雷达、通信、指挥系统都要听它指挥;观察员盯着甲板模型数量,预测未来“有人+无人”混编;普通网友更直白:甲板越宽,飞机折腾空间越大,安全裕度越高,排队起降别别扭扭。看法不同,但都指向一个词——更复杂的空中作战。
别被热闹冲昏头。表面上风平浪静:没有官方宣布,造舰计划也按部就班;“航母楼”还在测试,各种比例、尺寸、布局都可能是方案筛选。反对的声音开始发力:卫星图量尺会有误差,地面平台有冗余,不代表实舰照单全收;核动力不是一拧钥匙就能上船,反应堆屏蔽、热管理、安全冗余、船体抗辐射设计,个个是硬骨头;就算造出来,配套的舰载机、舰艇编队、补给体系、远洋基地,也得跟上节拍。对比美国几十年核动力航母体系化运营,很多人提醒,不要高估一年之功,也别低估十年之力。于是,情绪先降下来,聚焦一个朴素问题:这次扩建,到底是在为哪一步做铺垫?
关键线索突然对上:舰岛越小,越不像常规动力。常规动力要排气,烟囱位置再怎么藏也要留通道;核动力用蒸汽轮机,不用大烟囱,舰岛自然能“瘦身”,雷达天线、综合桅杆还能摆得更顺手。再把宽度81到82米这个数与甲板模型丰富度对照,六代机、无人僚机、无人加油机、固定翼预警机一锅端,就需要大机库和更高的甲板出动率。这时之前的伏笔一起冒头:电磁兼容平台持续扩建、电磁弹射考证成熟、舰岛缩小、模型多样,这些不是孤立碎片,而像拼图最后几块卡在了一起。矛盾点被点燃——“是不是11万吨核动力”的猜测,开始从空想走向有凭有据的推演,虽没官宣,但逻辑链条显得更紧。
不过,表面热度降了一圈后,新的担忧浮出水面:即便技术路径清晰,短期也未必能快速交付。核动力航母意味着超大型坞修能力、岸基保障升级、反应堆维护人才培养、舰载机批量交付,同步到位才算“成军”。国际环境也给出一道加试题:远洋行动不是单挑,要和补给舰、驱逐舰、护卫舰、核潜艇捆在一起跑,海空天信息链一旦掉链子,再大的甲板也只是停车场。分歧加深在这:一派主张先把常规动力体系打牢、把现有弹射运行经验滚烫烫地做厚;另一派喊话窗口期不能错过,极限拉升,争取一口气干成。从军工节奏到财政安排,再到人才队伍,不同立场各有道理,短期看不到一句话的共识。
就用大白话说一句:现在看“航母楼”,像看一家餐厅的试厨间,菜谱越来越复杂,灶台也越换越专业,至于最后端出来是家常菜还是满汉席,要看后厨怎么配合。有人断言“这就稳了”,也有人冷笑“别自嗨”。站在反方立场反过来夸一句:量尺能当吨位,模型能变现役,烟囱看不见就是核动力,这推理真省事;要是真这么神,世界上的研发经费都能省一半。矛盾点就在这儿:证据是有的,但都是“趋势证据”,还差最后的官方盖章与实船细节。假装夸奖一句:这波热议至少说明大家的“信息融合”能力进步了,能把卫星图、舰岛外形、机型摆位一股脑拧成绳,不过,拧得再紧,也得等造船厂那声哨响。
如果把这次扩建当成“核动力时代的倒计时”,支持者会说抓住窗口、一步到位;质疑者会问脚踏实地、别被热度牵着走。那问题来了:是应该先用常规动力把弹射航母的出动率、远洋保障与编队协同练到极致,再上核动力,还是把核动力抬上“主桌”,用更大的平台倒逼体系升级?更大更远,还是更稳更久,你站哪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