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了前所未有的突然袭击,代号“阿克萨洪水”,揭开了新一轮巴以大规模冲突的序幕。这场冲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百年巴以争端在新世纪背景下的又一次剧烈爆发,其演进过程环环相扣,背后交织着历史积怨、地缘博弈、宗教情感与大国政治的复杂逻辑。
一、 冲突的阶段性演进:从闪电突袭到全面战争
1.第一阶段:哈马斯的突袭与以色列的震惊(2023年10月7日-10月下旬)
o 事件:哈马斯武装人员突破加沙隔离墙,潜入以色列境内城镇发动袭击,造成大量平民和士兵伤亡,并掳走200余名人质。以色列情报系统(摩萨德)和军事防线遭遇“史诗级失败”。
o 以色列反应:以色列政府随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对内动员数十万预备役军人,对外对加沙地带实施“全面封锁”(断水、断电、断粮、断燃料),并开始对加沙进行前所未有的高强度空袭,旨在消灭哈马斯军事力量并解救人员。
2.第二阶段:地面入侵与高强度城市巷战(2023年10月下旬-2024年初)
o 事件:以色列国防军(IDF)大规模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北部,随后战事逐步南扩,重点围攻加沙城、汗尤尼斯等人口密集区。战事极其残酷,以军运用重炮、空袭和精确清剿战术,哈马斯则利用其庞大的地下隧道网络(“地铁”)进行游击和伏击。
o 人道主义危机:随着战事推进,加沙地带人道主义灾难急剧恶化。大量平民伤亡、流离失所,医疗系统崩溃,饥荒风险迫在眉睫。国际社会的停火呼声日益高涨。
3.第三阶段:冲突的“区域化”与“多线战争”(贯穿始终并持续升级)
o 黎巴嫩真主党:作为伊朗“抵抗轴心”的重要成员,真主党自开战之日起便在以色列北部边境与以军持续交火,相互炮击,旨在牵制以色列兵力,阻止其全力进攻加沙。
o 也门胡塞武装:另一伊朗支持的代理人,开始对航行在红海的“与以色列有关的商船”发动无人机和导弹袭击,严重威胁全球重要贸易航道。美国牵头组建“繁荣卫士”护航联盟予以回应,并对胡塞武装目标进行多次军事打击。
o 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民兵组织:频繁使用无人机和火箭弹袭击当地的美军基地,迫使美军进行报复性空袭。
o 伊朗:作为“抵抗轴心”的核心支持者和战略指挥者,伊朗虽极力避免与美国和以色列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但通过支持和武装代理人,深度参与了这场“影子战争”。
4.第四阶段:外交斡旋与“边打边谈”(2024年初至今)
o 事件: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卡塔尔、埃及和美国)的多方斡旋下,双方进行了多轮停火及人质交换谈判。过程曲折反复,达成过短暂停火协议,但因在“永久停火”、“以色列完全撤军”、“哈马斯是否交出权力”等核心问题上立场悬殊,长期协议至今难产。
o 当前态势:战事进入焦灼状态。以军虽宣称已摧毁哈马斯多个主力营,但仍未实现其“彻底消灭哈马斯”的战略目标。加沙战后安排、谁将治理加沙等问题悬而未决,为冲突的长期化和低烈度化埋下伏笔。
二、 冲突背后的行动逻辑
·哈马斯的逻辑:打破现状。通过制造一场巨大的危机,迫使巴勒斯坦问题重新回到国际议程的核心位置,打断以色列与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因为沙特不可能在巴勒斯坦血流成河时与以建交),并希望以人质为筹码换取监狱中数千名巴勒斯坦囚犯的释放。
·以色列的逻辑:绝对安全与复仇。10月7日的袭击深深刺痛了以色列的国民安全神经,其行动目标是彻底铲除哈马斯这一安全威胁,恢复其对敌的威慑力,并通过强大的军事回应安抚国内民众的愤怒与恐惧。内塔尼亚胡政府也将军事行动与自身政治生存捆绑。
·伊朗及“抵抗轴心”的逻辑:代理人战略。通过支持各地区代理人,在不直接下场的情况下对美国和以色列进行“低成本”消耗,展示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抵抗”决心,将美国力量拖在中东泥潭。
·美国的逻辑:遏制冲突与维持霸权。一方面给予以色列 unwavering (坚定不移的)军事和政治支持,维护盟友安全;另一方面又努力防止冲突无限扩大,避免与伊朗直接开战,并保护全球经济和能源通道(如红海航运)的稳定,从而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
三、 深层原因:历史积怨与结构性矛盾
本轮冲突的根源远不止于近期事件,而是深植于多重无法化解的结构性矛盾之中。
1.领土与主权之争:这是最核心的矛盾。1967年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在内的巴勒斯坦土地。虽然后来以色列单方面从加沙撤出,但仍通过封锁控制着该地区。巴勒斯坦人追求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国家,而以色列右翼政府持续推进在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建设,实质上侵蚀了“两国方案”的基础。
2.安全与生存的悖论:对以色列而言,10月7日的袭击证明哈马斯的存在就是对其生存的威胁,因此必须除之而后快。对加沙的巴勒斯坦人而言,长达16年的封锁犹如一座“露天监狱”,经济凋敝,生存空间被挤压,绝望感滋生极端主义。双方都陷入了“暴力-报复-更暴力”的死亡循环,都将自身的安全建立在对方的不安全之上。
3.宗教与民族叙事:耶路撒冷尤其是圣殿山/尊贵禁地的归属,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信仰中最敏感的神经。双方都将这片土地视为自身民族和宗教历史的中心,任何关于圣地管辖权的变动都可能引爆冲突。这种基于身份和信仰的冲突,使得妥协变得异常困难。
4.地区格局与大国博弈:巴以问题是中东地缘政治的缩影。伊朗领导的“抵抗轴心”与以色列-沙特-美国为首的阵营之间的对抗,通过巴勒斯坦问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巴勒斯坦的命运已成为地区力量展示影响力、进行代理较量的舞台。
2023年爆发的巴以冲突,是一场由突然战术行动引发的、但由深层结构性矛盾决定的战略摊牌。它从一场 localized(局部化的)军事行动,迅速演变为一场牵动整个中东乃至全球的危机,揭示了旧有矛盾不仅未解,反而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愈发危险。任何短期的停火都难以带来长久和平,除非国际社会和相关方能够直面并着手解决那些根本性的问题:领土、主权、安全、尊严以及一条可行的、为双方所接受的政治出路。否则,烽火将在下一次导火索被点燃时再次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