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NSJ》8月29日报道,那时候美国空军的梦幻战机F-22,如今渐渐变成了一份难以弥补的战略“噩梦”。
这款战机曾被称作人类空战技术的顶峰代表,拥有隐形能力、超音速巡航、推力矢量控制和高机动性等特点,原本打算生产750架,以在未来大国对抗中长时间占据优势。
到2009年,在当时的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的主持下,这条生产线仅生产了187架就被叫停,主要原因是成本太高,而且用处不大。
这可不是技术上的失误,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战略不匹配。
当时的F-22确实牛逼得很,技术水平很超前,毕竟美国那会儿主要战斗目标是在反恐行动上面,F-22在这个领域也用不上,自然就显得挺突兀的。
美国空军把这款飞机制造出来,可还没等到它派上用场的战争,就直接把生产线给停了。
就是说,这么厉害的战机,可没遇到战斗的机会,真是拔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迷茫,大声一喊:“还有谁?”结果没人来打,就干脆撤了。
这也算是运气不好,遇到的太不凑巧。
F-22出生在美国刚刚赢得冷战的那会儿,但没过多久就陷进了反恐的泥潭。
那会儿美军最关心的不是怎么跟强国的空军较量,而是怎么应付伊拉克街头的炸弹炸弹,以及阿富汗山区的武装袭击。
在那种战场环境下,根本没有什么敌方战机,制空权从一开始就是理所当然的优势,所以像F-22这种专门对付实力相当高端对手的武器,显得其实挺没有必要,基本就是个奢华的存在。
而且,美国当时坚信“历史终结论”,觉得冷战之后不会再出现真正的大国碰撞,军事开销主要放在维护秩序、打击恐怖分子,还有一些低烈度的冲突上。
这让决策者更喜欢把钱投到无人机、轻型战术车辆和特种部队上,而不是在那种高技术、高风险的空战平台上大肆花钱。
因此,F-22变成了挺尴尬的存在:用它应付实际的冲突,性价比实在不高,简直就像用高射炮打蚊子一样;但要是它又不够关键,不能支撑未来的战略安排,于是被预算考虑和战略判断一块儿扔一边了。
要讲,当时美国的判斷其實也沒問題,美國的主要對手還是俄羅斯,就算到現在,俄羅斯空天軍的實力,仍然被美國壓著。
苏-57虽然打著“第五代”旗号,但一直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更别说打造成具有规模作战能力的飞机,至今依然难以与F-22正面对抗。
从这个角度来看,舍弃F-22,确实是在实实在在的现实考量下做出的一个比较务实的选择。
实际上,美国真正弄错的,还是中国。
那会儿,F-22一停产,中国空军刚刚开始追赶,没人觉得中国能真的超过美国。
十年下来,中国不仅把歼-20搞出了量产,还在隐身战斗机、远程打击、无人僚机这些方向不断突破,并以快到令人咋舌的速度完成了技术闭环。
就是说,美国也许不是高估了以前的对手,而是低估了新兴对手的崛起速度。
F-22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中国目前的空军水平量身定制的,之前没有敌手的时候挺占优势,可是敌手一出现,反倒在他们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就被淘汰了。
所以说,这其实是一次对未来地缘政治角逐局势的完全误估。
现在想想,要是F-22晚了十年出世,局势恐怕会大不一样吧。
这个问题挺难搞的,因为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如果F-22和歼-20出自同一时期,那它们正好赶上中国推动第五代战机计划的关键窗口,同时也恰逢美国战略重心转向印太地区,强调对抗大国的这个新阶段。
这样一架F-22,不只不会被削减,反倒很可能变成重要的核心力量,充当六代机到来之前的过渡型战力。
现如今的美军,恐怕不会再出现F-35被逼不得已成为“空中优势的主要力量”,以及F-15EX临时顶替的权宜之计了。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F-22的生产线已经停摆,专用设备都拆了,供应链裂开,工艺资料也过时了,就算想重新搞,也得花大价钱,重新搭建整个体系。
与此同时,我们的歼-20正逐步交付量产,隐形无人机也开始试飞,战略空军的布局正在悄然改变、重塑。
这场节奏比拼中,美国曾在技术方面占优,可在判断上却落后一步,而这一步,足以左右F-22的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