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钢雨”究竟给谁带来了毁灭?当夜幕降临,乌克兰切尔诺夫策市的上空被撕裂,俄军的Kh-101巡航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释放出无数子弹药,如钢铁暴雨般覆盖地面,行政楼和居民区瞬间化为废墟。
这不是电影里的场景,而是2025年7月真实发生的一幕——2人死亡,14人受伤,实际损失可能远超数字。集束弹药,这种被称为“钢雨”的武器,正在俄乌战争中大行其道,杀伤力惊人却争议不断。为什么这种武器让双方都趋之若鹜?为什么西方的指责却只对准一方?让我们走进这场战争的残酷真相。
想象一下,战场上空,一枚导弹炸开,释放出数百个小型炸弹,像雨点一样砸向地面,爆炸、火光、尖叫此起彼伏。集束弹药的原理就是这样简单又致命:一枚母弹分裂成无数子弹药,覆盖足球场大小的区域,任何活物都难以幸免。
2024年10月,俄罗斯在赫尔松地区用Iskander-M弹道导弹袭击了乌克兰的一个坦克连。视频里,乌军的T-72坦克和装甲车被“钢雨”吞没,5辆坦克报废,数十名士兵瞬间失去战斗力。
2025年3月,基辅外围的乌军S-300防空系统也遭了殃,俄军新型“柳叶刀”无人机投下小型集束弹头,雷达车和发射车被炸成碎片,6名操作员受伤。这不是单一的武器,而是一种毁灭性的战术选择。联合国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俄乌战争中,集束弹药已导致215名平民死亡,474人受伤。战场上的士兵或许有盔甲护身,但普通人呢?他们面对的,是家园被毁的绝望和无处可逃的恐惧。
俄罗斯和乌克兰在这场战争中仿佛陷入了一场集束弹药的竞赛,谁都不肯退让。俄罗斯的Kh-101巡航导弹原本是用来打击精准目标的,现在加装了集束弹头,变成了大范围杀伤的“战场清扫机”。2025年7月,切尔诺夫策的空袭就是它的“杰作”,整片居民区被炸得满目疮痍,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夜空。而乌克兰也不甘示弱。
2024年12月,顿涅茨克地区,乌军用美国提供的ATACMS战术导弹,装上集束弹头,精准袭击了俄军的弹药库和运输车队,20多名俄军士兵当场死亡,补给线被打得七零八落。这种武器的效率毋庸置疑,军事专家指出,集束弹药能在短时间内瘫痪敌方阵地,特别适合对付防空系统或装甲部队。
但高效的背后,是人道主义的代价。那些未爆炸的哑弹像定时炸弹,散落在田野和村庄,随时可能夺走无辜者的生命。战争的残酷就在于此:为了胜利,双方都不惜让平民承担风险。
更让人愤怒的,是西方媒体在这场战争中的双重标准。俄罗斯每次使用集束弹药,西方报纸的头条就铺天盖地,指责其“反人道”。比如2025年7月的切尔诺夫策空袭,BBC和CNN的报道几乎把俄罗斯描绘成战争罪的代名词。可当乌克兰在顿涅茨克用ATACMS干了几乎一样的事,西方媒体却集体失声,鲜有报道提到乌军的攻击细节。
为什么同样的武器,换了个使用者,舆论的风向就完全不同?《集束弹药公约》2008年就出台了,禁止使用这种武器,但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没签字,国际社会只能干瞪眼。西方一边高举人道主义大旗,一边对乌克兰的类似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偏见不仅让公约成了废纸,也让战争的道德底线越发模糊。我觉得,这种双重标准不仅削弱了国际社会的公信力,还可能让冲突拖得更久,因为没人真正去约束武器的滥用。
战争的代价,从来不只在战场上。集束弹药的哑弹问题,就像埋在地里的恶魔,随时可能被农夫的锄头或孩子的脚步触发。
联合国估计,俄乌战争已让600万乌克兰人流离失所,集束弹药的遗留问题更是雪上加霜。想象一个乌克兰村庄,战争已经结束,孩子们却不敢在田野里玩耍,因为谁也不知道脚下会不会踩到一颗哑弹。
基辅郊外的一位老太太曾对记者说:“我们已经失去了家,现在连走路都要提心吊胆。”这种恐惧,可能比爆炸本身更折磨人。国际社会不是没努力过,排雷技术和资金投入一直在增加,但战后清理哑弹的成本高得吓人,乌克兰的土地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安全。更别提那些被毁的家园、学校和医院,重建的路还长得看不到头。
面对这样的局面,国际社会能做什么?停火谈判显然是当务之急,但这需要双方都放下武器,坐下来谈,而现在的俄乌冲突显然还没到这一步。
限制集束弹药的使用,至少可以减少平民的伤亡,但这需要大国带头施压,而不是一边谴责一边送武器。战后排雷的投入也得跟上,联合国和非政府组织已经开始行动,但资金和技术的缺口依然巨大。我觉得,普通人能做的,也许是关注这些被战争遗忘的角落,用舆论的力量推动和平的可能。毕竟,战争的硝烟总会散去,但留下的伤痕却需要几代人去抚平。
集束弹药的“钢雨”或许能改变战场,却无法抹去平民的泪水,战争的代价谁来承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