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40℃的高温是什么概念?如果你在这样的天气里稍微站上一会儿,说不准鞋底都能黏在地上。当空调、“葛优躺”成了我们对抗炎夏的标配时,有一群人却依然行走在焦灼的水泥路上——他们是交通执法队员。7月19日,在湖北鄂州的G106国道上,发生了一件“小事”,这件“小事”不光冲上了热搜,还让许多人重新思考:执法是什么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
【第一高潮】
是的,执法就是要严格、要公平,但公平和关怀有没有可能共存?这似乎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近年来,关于执法的争议在公众视野中屡见不鲜。有人说执法部门冷冰冰,只看规矩不见人情;也有人反驳,法律就是法律,怎么能讲“人情味”?这样的对立似乎自古有之。但鄂州市的执法队员,在烈日下给司机师傅们递上西瓜的简单举动,却让复杂的问题变得轻松。有人说,这是“高温下的一口甘甜”,也有人质疑,这是不是一种变相的“作秀行为”?可这背后究竟是一时的“偶然”,还是一种全新的执法理念?不妨继续往下看。
【发展过程】
故事的主角是湖北鄂州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鄂城大队机动中队的执法队员们。当天的地表温度直逼40℃,站在太阳底下,不出三分钟,你就能体会到什么叫“烤串心态”。而执法队员们忙碌在马路中央,汗水已经浸透了短袖制服。湖北大通物流集团的两辆货车驶入检查区,司机肖师傅和许师傅也满脸疲惫,驾驶室出来的一瞬间,他们那黝黑的脸上汗珠成了“瀑布”,后背的衣服更是湿得贴在了皮肤上。
这时候,执法员小高展开了例行检查:证件有没有问题?货物装载是不是合规?尾气排放达标不达标?这些没有忽视一个细节。然而,当检查完成后,带队的刘队长却给了这段场景“升华”的可能。他搬出了一块块冰镇西瓜,递给司机师傅们:“师傅,真辛苦!吃块西瓜解解渴,天热记得注意防暑降温,也要保道路安全!”
司机师傅们没想到在高温下还会得到这样的“额外关怀”,原本绷紧的神经顿时舒展开来。吃瓜的甘甜渗进嗓子眼,更多是这“人情味”融化了心头的焦虑。
【第一低潮】
可是,“吃瓜执法”真的这么简单?在网友纷纷点赞的同时,也有不同声音出现。一部分人认为,这不过是执法队员的“营销作秀”。“提供西瓜算什么关怀,真正的问题还是要看你执法公平不公平。”一位网友评论道。这种质疑并非空穴来风,毕竟近年来媒体对交通执法问题的报道不少,比如“选择性执法”“罚款指标”等相对负面的标签,这种历史累积让部分公众对执法服务心存疑虑。
而更多人的观点是:现在的执法好比走钢丝,一边是压力山大的执法任务,一边是公众期待的服务升级。尤其是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把执法行为放大成公众议题后,每一次公开执法都像是一场现场直播。一个小动作、一句随手的话,都会左右舆论的判断。所以,“送西瓜”这样的举动是暖心的,还是刻意的?这是很多人心里的疑惑。
不过,执法队员们却似乎对此坦然得多。“执法要严,执法要公,这是一条底线,但高温天气下的关怀,同样也是执法服务的一部分。”机动中队的负责人这样说。为此,他们在执勤点专门准备了防暑物资,不仅有西瓜,还有水、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甚至连救心丸都备了两盒,目的就是既要查车,也要护人。
【第二高潮】
就在大家以为事情到这里可以结束时,一个后续却让饭圈炸了锅。第二天,鄂州市的执法队员居然又“上了头条”——这次不是因为送西瓜,而是一段视频。视频里,一位过往司机突发身体不适,车辆摇摇晃晃停在路边。执法队员发现后,迅速拨通了120,还拿出风油精轻轻揉在司机的穴位上。这一幕被目击者拍下后传到网上,有人评论:“第一次觉得执法像是外卖小哥,送的是‘生命保障’。”也有人调侃:“执法员是暑假兼职护士吧?”
这件事直接推翻了一些人对所谓“作秀”的质疑。毕竟,这种反应完全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与执法任务没有直接关联,却在公众心中埋下了“执法人人性化”的种子。司机肖师傅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你说执法冷冰冰?人家队员还喂你吃药,这都不算关怀,还能算什么?”
一位多年跑长途货运的司机也留言说:“平常看到执法员都会紧张,总觉得他们是来挑毛病的。可这些小小的举动,对我们开大车的算是莫大的安慰。”
【第二低潮】
当然,这个故事也不全是鲜花和掌声带来的暖意。随着事件热度的拉升,舆论开始分裂。有些网友抛出了一些更尖锐的问题:执法队员能拿检查当作送水联谊吗?如果执法和“送清凉”相互纠缠,是否会动摇执法的专业性?
也有评论指出,这样的执法方式会不会导致其他从事一线职业的群体“被比较焦虑”?“天气热的不止货车司机,还有快递员,还有外卖小哥,这西瓜怎么送得完?”这样的追问似乎让“送瓜执法”也陷入了舆论漩涡。关怀是否应该“一碗水端平”?具体到执法场景,“人情味”的边界又在哪?每一个问题都将鄂州队员们推到公众审视的舞台中央。
还有法律专家提出,送西瓜、备防暑药品的行为的确讨喜,但不能成为执法的“人情外壳”。试图用“关怀”来模糊法律本该严谨的边界,就可能给执法质量打折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点始终不能动摇。”
【写在最后】
说白了,“高温送西瓜”是执法的外壳,但解决的核心问题还是“信任感”。现阶段的社会环境下,公众对执法部门的评价早已超越了效率和公平,更多的是服务带来的情绪价值。这背后一方面是普通民众对严格执法的畏惧,一方面是从冷漠到走心的执法转型的艰难。湖北鄂州的故事无疑启发了我们,但它是不是标准模板,还有继续讨论的空间。
你说这个西瓜甜不甜?当然甜,可法律的“严守性”才是营养,不是吗?
【小编想问】
吃块西瓜真的能破解执法部门“冷酷无情”的刻板印象?可这是否意味着执法工作以后都要以关怀来打包装饰呢?既然要公正,关怀的价值究竟该占几分?欢迎讨论,你会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