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过去,日本的年轻人结婚率逐年刷新新低,生育率跌到了1.2这个“地板价”,堪比一场社会大地震。东京、京都、札幌满街都是中年人、老人,婴儿的笑声越来越稀罕。数字冰冷,却映出一面事实的镜子:昔日亚洲最繁华的国家,怎么就成了不结婚、不生娃、躺平成风的“老龄标本”?这奇怪的倒退背后,到底谁在买单?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有人说,这都是女权的错。有人回怼,难道女性不该独立自主?一场关于“女权是日本少子化罪魁祸首,还是社会进步推动者”的骂战在网络上不断升级。甚至还有人挖苦:看吧,鼓励女性做“海王”,男人的钱、感情都薅光了,经济一下去,整个社会都赔进去了。可轮到女权支持者,她们也反击得有理有据:没有八十年代的女权运动,日本女性怎么有现在的教育和经济独立?怎么能反抗性骚扰和职场不公?这场你来我往的隔空拉锯,谁也说服不了谁——到底该怎么看待日本女权走向?这场争议,有答案吗?
说到底,日本社会的变化不像一部连续剧里主角翻云覆雨那么简单。六十年代,日本女人还多半是家庭主妇,念完高中直接进厨房。七十年代,经济起飞,东京的地价涨到天上去了,工厂、写字楼里缺的正是年轻人——于是,女性正式走入职场不再新鲜。结果是什么?人赚钱了,钱包鼓了,买口红、买裙子、烫头发,消费市场随之井喷。老百姓怎么看?“女人工作,不就是家里多一份收入,日子更好了。”可也有老人嘀咕——“没人愿意当全职太太了,家务谁干?孩子谁带?”这些声音,从没停过。
女权运动发展起来,日本法律里有关性别歧视的条款一个接一个出台,性骚扰、强奸被认真对待,女性在议会、企业里逐渐占据席位。但资本也没闲着,火速发现“女人的钱最好赚”,化妆品牌、健身房、奢侈品商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连情人节都能玩出十几种消费新花样。选项越来越多,选择越来越难——就像日本家庭主妇变“职业女性”那几年,马路上的小广告全是“白领女迎来幸福新生活”,现实却是加班、职场天花板和高压一大堆。
等到九十年代,泡沫经济一夜崩盘,日本人从天堂跌进地狱。企业大裁员,首当其冲的正是女性员工。过去吃政治正确的红利,现在成了最容易被舍弃的对象。账算得越来越精细:一个能996、愿意拼命的男员工抵得上几个还想兼顾家庭的女员工?那些年,职场上女性失业率大幅增加,都市里的“高消费女孩”发现男友也没钱了,连吃顿银座高档餐厅都成了奢望。经济困局下,大家都捂紧钱包,曾经的“恋爱资本主义”玩不起了。朋友圈里有人调侃:东京帅哥越来越抠,约会连地铁都想AA制。
反方声音开始冒头:“如果八九十年代女性别那么激进,社会是不是不会这么尴尬?女权让男女失衡,现在好了,男性全去二次元、色情产业找安慰,女性想靠婚恋捞金的路断了。”但也有温和一点的说法:“时代变了,经济问题不是谁的锅,男女大家都不容易。”
没想到,到了新千年,剧情直线反转。日本失业人口大批转入“宅男”和“啃老族”大军,主动放弃恋爱和婚姻。男性不结婚,女性失去预期的消费对象,两败俱伤。本该携手合作的“她”和“他”,变成了赛跑抢蛋糕的对手。讽刺的是,那些曾经被包装成“新时代独立女性”、“平成女性四名男友”理论下的聪明姑娘们,这会儿发现找不到靠谱男友,结婚标准狂降:不用高富帅,有稳定收入,不家暴即可。消费主义编织的美丽泡沫,戳一下全破了。原来,男女都成了受害者。
前面有人问,日本男性是不是被“女权”吓跑了?其实更深层的,是经济下行和社会信任的全面崩溃。陷入“谁也看不上谁,谁也不愿付出”的死循环:普通女孩嫁不出去,男孩也没人追,俩边都怨气满满。圈子里流行一句话:“结婚不是不想,是根本轮不到我。”
表面上,社会渐渐稳定了下来,没有太多“大新闻”。实际上,危机反而更深。生育率继续下降,年轻人对结婚没兴趣,对生娃更免谈。许多企业直接明令——“女性一来就怀孕产假,干脆别招了。”政策再怎么鼓励育儿、减税、生育补助,效果寥寥。经济“蛋糕”变小,每个人都怕成为下一个被淘汰的。各方分歧拉大——有的还坚持女权要继续进步,有的开始反思“是不是走过头了”,家庭主妇的声音逐渐复苏,甚至有极端分子呼吁“女性回归家庭”,可现实摆在眼前,回不去了。女性发现,理想落地都没地方可去,社会卷成一团麻,和解看不到希望。普通家庭的妈妈阿姨们,摇头叹息:想为孩子选个好对象,比高考还难。
说到底,日本女权运动这套“教科书”,真不是照搬就能成功的。那些极端女权天天喊着要男性让步,幸福就能掉下来?他们嘴上说的是“男女平权”,实际就是让男人全做牛马自己享福——这算盘打得太响。“你应该尊重女性、应该送礼、应该会疼人”这些鸡汤听多了,连工作都不想干的人,凭啥非得别人让着你呢?真让人啼笑皆非。
好像只要男人勤快点,社会就能腾飞,女人就能当女王。这种套路,比咱们乡下相亲还离谱。动不动就要工资、房子、车子,一问劳动、上进,统统模糊带过。再看社会现实,日本经济下行下去,最先出局的还是女性,企业再也不敢雇更多需要特殊照顾的员工了。到头来,把自己“独立”成了社会边缘人,名面上争权利,实际上却让女性整体更被边缘化。
想想那些替女性争过真正权益、靠劳动站稳脚跟的前辈们,给“啃老、躺平、只要躺着就好”的风气当垫背,实在冤枉。嘴上说着高标准,现实里失了竞争力,自己把自己逼到角落。原来极端女权不是通往平等的路,而是让普通女性掉进深坑的陷阱。
咱就问一句:日本这波“男女都不想合作”的死循环,是不是极端女权和消费主义双料“助攻”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一边喊着要男人让步,一边又嫌男人不上进、没钱、情商低,最后弄得“优质男”不想结婚,“普通男”直接躺平,女性自己也难嫁出去。这故事是不是很眼熟?你觉得极端女权到底是解放女性,还是坑了大多数女人?如果把“婚恋AA”“女人不做家务”这些理论照搬进中国社会,会不会也有同样的连锁反应?你是支持“男女平等靠让利”,还是更认同“靠劳动争地位”?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各抒己见,说说你身边的真实体会!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