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亿就把王健林给绊倒了?这事儿听着,总觉得哪儿不对劲。这点钱,放在几年前,对他来说可能就是北京一套房子的零头,现在却成了一道过不去的坎,直接把他钉在了限制高消费的名单上。
兰州中院那张纸,薄薄的,分量却不轻。它撕开的不是一个1.86亿的小口子,而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债务窟窿。那个数字后面,跟着的是早就超过76亿,而且还在滚雪球一样变大的总债务。就在8月,又悄无声息地多了24个亿。
真正让人喘不过气的,是那份380亿的对赌协议。当初为了珠海商管上市,王健林签下了这份“军令状”,现在上市失败,这380亿的回购义务就成了悬在头顶的剑。融创、苏宁这些昔日的伙伴,现在也成了追债人,拿着145亿的仲裁书堵在门口,连一丝喘息的机会都不给。
于是,只能卖。卖,卖,卖。王健林几乎把能动的东西都摆上了货架。从2023年开始,109座万达广场换了主人,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万达电影,控股权也拱手让人,换回了78亿现金。这场景,颇有点壮士断腕的悲凉,可断腕流出的血,根本填不满那个巨大的窟窿。
账本摊开来看,更让人心惊。到2024年,万达商管手里的现金只有151亿,但光是短期债务就压着400亿。更要命的是,2025年还有400亿到期,现金缺口明晃晃地摆在那,高达284亿。
这时候,就连腾讯、京东这些新入局的“白衣骑士”,也变得精明起来。他们愿意拿股份,用未来的预期来抵债,但要说掏出真金白银的现金?谁也不愿意。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万达的资金链,已经绷得太紧了。
万达的版图也在悄然收缩。曾经那个“万达广场就是城市中心”的时代,似乎正在远去。从2017年忍痛割爱卖掉文旅和酒店项目开始,这个商业帝国的边界就在不断后退。王健林在万达商管的持股比例,也从绝对控股一路下滑到了40%,这已经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其实,这张“限高令”与其说是限制王健林个人,不如说是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过去那种“先借钱,后盖楼,坐等升值”的剧本,在“三道红线”政策的紧箍咒下,彻底演不下去了。融资的阀门被拧紧,房地产高杠杆的玩法,走到了尽头。
所以,王健林今天的困境,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代地产商的缩影。他手中的牌越来越少,但他还在牌桌上,努力地想扭转局面。
这场商业变局,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靠杠杆吹起来的泡沫,终究有破的一天。最后能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根基扎实、稳步前行的企业。至于王健林和他背后的万达,未来会走向何方?这恐怕没人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