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现在头条上的地主咋这么多?是瞎编蹭流量,还是为地主翻案

发布日期:2025-08-18 08:22 点击次数:131

最近头条上可热闹了,突然冒出一大波"地主后人",个个都在讲祖上的"光辉事迹"。这个说"我爷爷是地主,可他对长工比亲儿子还亲",那个吹"我姥爷年年开仓放粮救济穷人",看得人直挠头。这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地主都该评"感动民国十大人物"了。农村出来的老辈人可都记得,当年村里要能找出一个不克扣工钱的地主,那都得算稀罕物。

这些文章写得有鼻子有眼,活像亲眼所见。有个账号连着发了好几篇《我爷爷是地主,但他给长工发棉袄》,阅读量蹭蹭往上涨。底下评论里有人感慨"原来地主也有好人",也有人嘀咕"俺爷爷当年给地主扛活,年底结账能少扣点粮食就谢天谢地了"。这事儿透着蹊跷,就像突然有人给周扒皮平反似的,说他半夜学鸡叫是为了叫长工起来吃早饭。

真实的地主哪有这么简单。老一辈人都知道,地主也分三六九等。真正的大地主都在城里住着,乡下有地,城里有铺子,手里还攥着几条人命。解放那会儿,这样的恶霸基本都吃了"花生米"。村里那些所谓的地主,很多都是被硬凑数的。有个村子实在找不出地主,最后把个收留逃荒亲戚的寡妇给算上了,理由是她家农忙时雇过短工。这事儿搁现在,抖音网红雇个剪辑师都得算资本家。

北方农村的地主跟南方还不一样。北方地主更像包工头,自己也得下地干活,长工都是临时找的。《白鹿原》里白嘉轩那样的,家里有长工不假,可自己也扛着锄头下地。南方地主就潇洒多了,把地往外一租,坐在家里收租子就行。《活着》里的福贵家就是典型,要不是好赌,本可以舒舒服服当一辈子收租公。

有个老辈人讲过真事。他们村当年划成分,老张家被定成地主。老张蹲在村口骂街:"凭啥俺家算地主?就因收留了逃荒的表侄?"干部眼皮一翻:"你要不认,明年公社的化肥指标就别想要了。"老张立马蔫了。这种"指标地主"在当年不在少数,现在倒成了某些人嘴里的"乡绅阶层"。

仔细琢磨这些文章,套路都差不多。不是地主家的少爷小姐回忆祖上多仁义,就是长工后代感念东家多善良。写得跟剧本似的,连细节都雷同——必定有个卧病在床的老长工,地主不但不赶走,还天天送参汤。这种故事编得,活像民国地主都在搞慈善事业。实际上问问真在旧社会扛过活的老农,十个里有九个能给你讲出半夜鸡叫的故事。

这些突然冒出来的"地主文学",背后门道不少。有的是纯粹蹭流量,什么话题火就编什么。有的可就不好说了,一股脑儿美化旧社会,活像地主个个都是大善人。他们可能忘了,真要那么好,当年老百姓为啥要"打土豪分田地"?现在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说起地主还咬牙切齿的可不是一个两个。

南北方的地主差别挺有意思。北方战乱多,地主都得自己盯着地里的活,长工也就是农忙时临时雇几天。南方地主就省心多了,把地往佃户手里一交,坐等收租。北方地主得防着土匪,南方地主得防着佃户欠租。有个老笑话,说北方地主半夜得起来查岗,南方地主半夜得起来算账。

这些突然冒出来的"地主后人",说得天花乱坠,可就是经不起推敲。真要像他们说的那样,地主对长工比亲儿子还亲,那《白毛女》里的杨白劳是不是得算忘恩负义?黄世仁逼债反倒成了促进金融流通?老辈人嘴里那些被逼得卖儿卖女的事,难道都是编出来的?

农村的真实情况复杂得多。有恶霸地主不假,也有老实种地的富农被错划。但要说地主个个都是大善人,那纯粹是睁眼说瞎话。现在有些文章写得,活像旧社会老百姓都在欺负地主似的。这调调听着耳熟,跟某些地方把周扒皮说成"民营企业家"差不多一个路数。

这些文章看多了,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一边是亲历者的血泪记忆,一边是突然冒出来的"温情回忆",两相对比,违和感十足。要是地主都那么仁义,当年土改工作队进村时,老百姓为啥都抢着带路?这事儿细琢磨起来,可比那些编出来的故事有意思多了。

这篇文章就是想把快乐和正能量传达出去,没什么低俗或者不好的引导哈,如果有侵权情况就联系我们。

辉达娱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辉达娱乐

Powered by 辉达娱乐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