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柳宗元千古奇文,揭开舆论真相:谤誉之外,如何安顿自我?

发布日期:2025-08-06 11:39 点击次数:186

公元805年,一场短暂却波澜壮阔的“永贞革新”将柳宗元推上了历史舞台。革新失败后,他被贬至偏远的永州,从此开启十年流放生涯。这段人生低谷,不仅改变了他的仕途,也让他切身感受到人言可畏、世态炎凉。曾经的同僚朋友,有的避之不及,有的反目成仇;朝堂之上,更是流言蜚语不断。在这重压下,柳宗元写下《谤誉》一文,将个人遭遇升华为对普遍人性的深刻剖析。

“位宜则誉”,是文章最具洞见的一句话。君子在高位时容易获得赞誉,在低位时却常受非议;小人在底层反而能收获好名声,一旦身居高位则恶评如潮。这与我们习惯认为“德才兼备者必受敬仰”的观念并不完全一致。柳宗元指出,这一切关键在于是否处于合适的位置——君子的品德和才能,需要广阔的平台才能展现价值,否则便可能因“不合时宜”而遭误解甚至排斥。而那些善于逢迎的小人,在底层混迹得风生水起,却难以胜任更高责任,一旦权力加身,只会引发更大祸患。

这种现象,并非中国古代独有。《易经》中早已强调位置与时机的重要性,每个角色都需安于其所。“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社会评价往往依赖表面位置,而忽略了人的本质。这种逻辑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许多人只看职位和头衔,却很少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

当社会动荡、价值错乱的时候,“谤”与“誉”的标准更加扭曲。正直的人如果恰巧站在权力中心,很可能因触犯既得利益集团而招致诽谤,但他们推行政策却能造福百姓;相反,小人若攀附权贵,则容易获得掌权者青睐,但最终伤害的是普通民众。在这样的乱世中,是非善恶常常被颠倒,对个人来说,更需要保持清醒判断,不随波逐流。

舆论环境复杂多变,人们为何总是轻信流言?柳宗元认为,这是因为多数人容易被自己的喜恶蒙蔽,被眼前利害左右。他们不愿花时间去考察事实真相,只是一味跟风传播信息。一句无根据的话语,经由众口传递,就变成了似乎不可置疑的“共识”。这种心理机制,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依然存在。不加辨别地接受网络上的褒贬,无异于为虚假消息提供温床,也让理性判断变得越来越稀缺。

面对外界纷扰,我们该如何自处?柳宗元给出的答案耐人寻味。他主张,要学会分辨信息来源,看说话的人是否值得信任,而不是盲从多数意见。同时,对于针对自己的赞美或批评,都应保持内心平静。如果不了解我的人把我骂作盗跖,我又何须恐惧?若夸我如孔子,又有什么荣耀可取?唯有坚守本心,自省修养,把注意力放回自身道德完善,这才是真正立足之道。

《谤誉》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社会评价背后的复杂逻辑,以及个体面对外部压力时应持有的姿态。在快节奏、高曝光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难免成为舆论漩涡中的一员。当毁誉交织、真假难辨的时候,不妨记住千年前诗人的忠告:坚定内心,以真实善良自守,比任何外界声音都重要得多。这份清醒,是穿越喧嚣世界最宝贵的人生态度,也是现代法治社会倡导理性、公正精神的不竭源泉。

#跃见2025#

辉达娱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辉达娱乐

Powered by 辉达娱乐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