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邓小平恢复军衔制,但取消了元帅和大将军衔。这么做是因为邓小平认为当时的元帅和大将军衔设置过高,不符合实际需要。他希望军队能够更加精简和高效,因此决定取消这些高级军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军队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
1988年9月14日,这是一个应该被所有人永远记住的重要日子。
这一天,中革军委在北京市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一个重要的授衔仪式,共有17位高级军官被授予上将军衔。
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了军衔制度,而这次的恢复,意味着时隔二十多年后,军衔制再次回归。
这次恢复军衔制度和1955年那次有很大变化,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取消了元帅和大将这两个最高军衔。
有的人可能会疑惑,当时徐帅和聂帅这些有资历的老前辈为何没有提出反对呢?当年授衔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为何在六五年废除了军衔制度,到了八八年又重新实施了呢?
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得从头开始讲:
我们党领导的军队在军衔制度上经历了不少变化。在1955年那次大规模授衔之前,其实已经有过三次授衔的经历。这些变化都与我们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有着高军衔的起义军
在南昌起义之前,我党的很多起义军将领,本身就拥有不低的军衔。
在北伐时期,周恩来、叶剑英和叶挺都获得了中将军衔。至于朱德和贺龙,他们则获得了中将加上将衔。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并非都是上将,而是北洋政府授予的特殊军衔,相当于上将候补。
这些来自军队和政府的高层人物,放弃了他们原本的高官厚禄和舒适生活,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加入红军后,他们不再享有军衔,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他们的制服和标志都一模一样。
朱老总曾写过一副对联,表达了红军与白军的鲜明对比:“白军里,军官士兵工资待遇不一;红军中,全体官兵待遇一视同仁。”
正是这种不论官兵一律平等的作风,以及心系国家、无惧艰难的勇气,才造就了红军这支强大的队伍,才成就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一次授予军衔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共合作再次开始,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虽然军队名义上仍然是国民革命军的序列,但国民党也给一些高级将领授予了军衔。
朱老总因为是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又是第二战区的地区副司令,所以授予的是上将军衔;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叶挺、林彪、贺龙、刘伯承等将领是中将军衔。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将领们,他们的军衔大多只是个人简历上的一个记录而已。很多将领自己对军衔的记忆也模糊不清。因为没有正式的授衔仪式,佩戴肩章和领章的也很少见到。
在那段日子里,尽管有军衔制度,但八路军和新四军并不重视国民党颁发的军衔。如果有人因为军衔提升而变得自大,也会遭到批评。
1937年12月,毛主席在抗大时,就对开国中将陈先瑞说过:“现在有些人在国民党那里得到了中校、上校的头衔,就变得神气起来,有点飘飘然了。这些人如果不早点给他敲敲警钟,就会出错……”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在红军长征之后就不再穿军装了,国民党提供的八路军军装他也从未穿过一次。然而,毛主席非常喜欢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无论是参加活动还是演讲,他都会戴着,以此来提醒共产党人不要忘记红军时期的优良传统和未来的革命使命。
可以看出来,毛泽东并不看重军衔等级,他认为部队里官兵平等、团结一致,以及红军那种简单朴素的着装,才是共产党成功的关键。
第二次和第三次授予军衔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这时,苏联的远东部队进入了中国东北地区,需要中共派人去协助处理相关事宜。
为此,中央决定派遣陈云、彭真等六人前往沈阳。由于他们需要接触的苏联军队将领都有相应的军衔,为了避免沟通时因为军衔和职务不对等而产生问题,所以做了这样的安排。
因此,专门为这六位同志授予了军衔,并用中、俄两种文字写下了任命书。
这次授衔仪式时间很短,参与的人也不多,因此经常被人们忽视。
到了1945年12月初,在美国的帮助下,国共双方在北平设立了军事调处,商定停战政策。双方各自派出了代表参加。
为了方便和国民党还有美国人沟通,也为了体现平等,党中央给参与调解工作的代表们颁发了军衔。比如北平调解首席总代表叶剑英和参谋长罗瑞卿,他们获得的都是中将军衔。
由于军调处的寿命很短,内战爆发后,军调处的工作人员纷纷撤回,他们的军衔也就跟着取消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军调处存在的那段时间里,也为我党全面推行军衔制度做了充分的准备。
1945年10月10日,双方达成了双十协定,并决定举办政治协商会议。到了1946年1月31日,会议顺利召开,我们成功让国民党接受了和平建国的大方向。
1946年2月24日,《关于军队整编的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明确表示:“我党的军事干部应该向政府请求加授官衔,以便将来在国防部占据一定的地位”。
《指示》发布后,一些部队开始评定军衔。这次评定参考了国民党军队的6等16阶体系,同样设有将、校、尉、士兵等级别,每个等级又细分为上、中、下三级。特别的是,上将还进一步细分为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和特级上将。
这种军衔设置已经很完善了,但因为国民党特色明显,加上评定工作还没完成,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所以军衔评定也就没有继续进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授予军衔
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明确规定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
这次的军衔设置与以前不一样,模仿了苏联的模式,设立了六个等级,共十九级。
元帅分为大元帅和元帅两个级别。将级军官有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四个级别;校官有大校、上校、中校和少校四个级别;尉官有大尉、上尉、中尉和少尉四个级别;士官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三个级别;士兵分为上等兵和列兵两个级别。
在这其中,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元帅的设置分成了两种:大元帅和元帅。其中,大元帅这个军衔是专门为毛主席特别设立的。而像邓小平、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也都被授予了元帅的军衔。
当时给毛主席授予最高军衔大元帅,其实也是借鉴了苏联的做法。因为当时的斯大林就拥有最高统帅的大元帅衔,所以咱们也采用了这样的设置。
为了让毛主席接受大元帅的称号,甚至特意制作了大元帅的制服,用料非常讲究,做工也非常精细。
尽管如此,毛主席还是拒绝了,他说穿上这样的大元帅服感觉很不自在,到群众中去讲话和活动也会很不方便。
在毛主席的影响下,周恩来、邓小平和刘少奇三人也放弃了元帅军衔。毛泽东干脆说,凡是地方上的同志,都不用军衔了。
所以,像李先念、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这些有战功却在地方上工作的领导人都放弃了自己大将军的称号。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留意的地方:上将的正式名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而元帅的正式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这个区别在于,上将属于军队的高级将领,而元帅则是国家的最高军事荣誉,代表着国家的最高军事地位。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授衔仪式在这里举行。
毛主席亲自在北京颁发了元帅军衔给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和聂荣臻七位将军。由于林彪和刘伯承当时不在北京,所以没能参加这次授衔仪式。叶剑英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未能出席。
同一天,中南海紫光阁举行了授予解放军陆海空军高级将领军衔的仪式,周总理亲自为在京的将领颁发了军衔。
这次授衔仪式上,全军共有60多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以上的军衔。具体来说,有10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和802名少将。
从1955年的国庆节起,军队成员开始穿上带有军衔标志的肩章,同时换上了全新的制服。
军衔制度的取消是指不再设立和使用军人的等级称号,这种调整可能出于简化管理、促进平等或是其他政策考量。这意味着军人的身份将不再通过军衔来区分高低,而是更加注重能力和实际贡献。这种变化可能会带来军队内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同时也可能对军人的职业发展和荣誉体系产生影响。
这次授衔对军心和民心有很大激励作用,对中国的军队正规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授衔也有一些局限性。这也使得后来在1965年取消了军衔。
现在回想起来,取消军衔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建国初期苏联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的军制和军衔都是苏联式的,苏联顾问根据他们的经验建议,尽量把军衔压低。
因此,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授予的军衔和军职并不匹配。
比如军长通常应该是中将军衔,而师长则为少将。当时在职的66名军长和军政委中,只有8人是中将军衔,其余都是少将。
在73位在职的师级干部中,只有三人是少将。这就像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和他的同事们对军衔评定感到不满的情况一样。
苏联提出这个建议主要是因为刚刚建国时的考虑,也是为了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实际上,从1955年授衔到1959年11月,差不多有五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军官晋升。大多数军官的军衔与他们的实际职务不匹配。
虽然中央军委发现了问题并开始整改,但还是晚了一步。
直到1961年,基层军官的晋升才全部完成,而更低级别的军衔晋升则到1964年才结束。尽管后来做了弥补,但总给人一种“姗姗来迟”的感觉。
在那个年代,苏联的军营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军官的工资比地方上的同级干部高很多。贺龙在一次会议上就提到过:有些军队的军官,工资比地方上的同级干部要高80%!
1964年9月,为了改革薪金制度,中央军委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到了10月,这个小组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意见,建议取消军衔制度。意见里提到,我军在没有军衔制度的情况下,依然能赢得战斗胜利,这种制度并不符合我军的优良传统,所以应该取消。
虽然我不太明白军衔制和军队薪金制改革到底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我知道军衔制是从苏联学来的。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军衔制就被贴上了修正主义的标签。
确实,军队里有些军官在晋升军衔后,会有一些论资排辈和攀比权力的问题。这使得毛主席感到不满。
毛主席始终认为,红军时期没有军衔,但官兵一心的革命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当有人提出取消军衔的时候,毛主席立刻回答:“取消,这个牌子我早就想摘掉了。”
1965年2月8日,国防部发布了一则通知,宣布停止授予和晋升军衔的工作,这意味着使用了十年的军衔制度正式结束了。
从那时起,“一颗红星戴在头上,革命红旗挂在两边”的65式军服就成了军队的标准服装。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我国军队没有设立军衔制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
恢复军衔
1980年3月12日,军委扩大会议提出了恢复军衔制的想法。
为什么又要恢复军衔制呢?其实,军衔制服虽然在军队里形成了等级的划分,但在实际作战时却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部队被打散,两支融合的部队该由谁来指挥呢?这时候就要看军衔的高低。
在激烈的战斗中,普通的士兵很难准确识别出指挥官,这常常导致指挥混乱。这一点,在抗美援朝时期,我们曾经吃过亏。
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非常快,尽管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恢复军衔的计划,但直到1988年才真正实施。
恢复军衔的工作中还有一个大难题:是用新制度,还是继续用老制度?
经过比较,发现1955年的军衔制和苏联的军衔制都不如西方的军衔制度科学合理,而西方的军衔制度也不适合我国国情。
因此,这次我国重新启用的军衔体系是完全创新的,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像西方国家的制度。
新的军衔制度分为六个等级,共十八个级别,其中最高的军衔是一级上将,其次是上将。
在1955年的时候,军队取消了元帅、大将、大尉等军衔。不过一级上将的地位和当年的大元帅一样,并没有给任何将领授衔。所以到了1994年,干脆就取消了一级上将军衔。
这次恢复军衔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况,那就是这次恢复的军衔里,没有元帅和大将这样的高级别军衔。
在1988年的时候,聂荣臻和徐向前两位元帅仍然在世,但为什么没有恢复他们的元帅军衔呢?另外,大将军衔为什么也没有恢复呢?
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像元帅和大将这样的军衔,通常都会授予那些在开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
在和平时期,没有战争的考验,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像战争时期那样卓越的战绩。所以,不再设立元帅和大将军衔这样的高级军衔,从道理上来说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