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晚年写了一本书,里面提到了很多人不好的事情,但他对两个人却表示了敬意。
1979年的一个寒冷冬天,82岁的张国焘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家养老院里因受冻离世。
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张国焘是一个性格复杂、野心勃勃的人物。他的内心想法和外在表现常常背道而驰。他有着远大的理想,但往往因为过于冲动和自私而导致许多争端。张国焘的行为反映出他内心的挣扎和不安,以及他对周围世界的强烈渴望和不满。在中国现代史上,他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且充满争议的人物。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局势十分动荡。当时,他是共产党早期的几位重要人物之一,特别骄傲,觉得自己谁也比不过。可谁能想到,后来他竟然背叛了党,跑到国外去了。最后,他在国外孤独又凄惨地去世了。
张国焘去世的第二天,他的妻子杨子烈按照习俗为他办理了后事。整个葬礼简单而不失庄重,没有安排复杂的仪式。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加拿大人在处理丧事时通常比较简洁,但死者在去世后的第二天就被安葬的情况并不常见。
张国焘墓碑上最初刻着他的妻子杨子烈的名字。但杨子烈去世后,墓碑上的家人信息就全部消失了,只留下一片空白。
张国焘离开党组织已经41年了,在这期间,他只留下了一本回忆录,再无其他东西。
在这本由张国焘撰写的回忆录中,他提到了很多人的一些缺点。
这里面也提到了毛主席,他领导的是中央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因此遭到了对权力十分渴求的张国焘的嫉恨。到了1938年,张国焘背叛了延安,要离开还得经过毛主席的点头。杨子烈,她是为了去找自己的丈夫,虽然也打算走,但却对张国焘一顿臭骂,说他没心肝。
此外,张国焘严厉批评了当年与他共事的许多红四方面军领导人,但有一个例外,他对红四方面军的两位将领始终抱有尊重。
因为这两位在带领红四方面军时表现出了很高的军事才能,就连一向强势、自以为是的张国焘也不得不重视他们。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徐向前将军。
徐向前这个人,名字和他的性格很配,“向前”两个字就像是他一生的写照。毛主席也曾经称赞他:“徐向前打仗的时候,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一直往前冲。”
徐帅原来的名字不是“徐向前”,而是“徐象谦”。在1924年,他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时,还是用“徐象谦”这个名字。
在1927年,当他加入党组织的时候,他选择了“徐向前”作为自己的名字,寓意着革命事业能够不断前进。
1931年,徐向前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他指挥了多次成功的战役,名声大振,这也标志着他辉煌生涯的开始。
张国焘曾经说过,徐向前在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当时我们也没有太多交集,我对他的印象也不深。但后来在红四方面军重逢,聊了几回之后,我发现他确实有领导的潜力。他在游击战方面经验丰富,军事见解也很实在,不浮夸,指挥战斗时责任心很强。对待手下,他既严格要求,又不失礼貌,很有大将风范。此外,他对党忠诚,个人生活也很检点,完全不像那些有坏习惯的军阀。
和徐帅一样,当年在红四方面军中,还有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同样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名声赫赫,让敌人听了都害怕。
蔡申熙这个名字象征着一位特殊的将领,张国焘晚年写的回忆录中,对他的敬意尤其深。
蔡申熙是红十五军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担任红四方面军的重要领导职务。
张国焘曾经这样说过:
蔡申熙是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我们是老战友了,还没进入黄埔军校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参与过工会的工作。那时我就发现,他头脑特别清晰,考虑问题周到。后来在红四方面军时又遇到了他,他的手臂在战斗中受过伤,但他依然坚持担任军事学校的校长。那段时间,他工作起来依旧非常拼命,他非常反对军阀土匪的作风,一直主张红军要走正规化的道路。虽然在具体的军事指挥上,他可能不如徐向前,但在军事理念上,他总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
后来,徐帅在《回首往昔》中这样评价蔡申熙同志:“他不仅是个有胆识的战略家,打仗时也特别聪明、果断,英勇无比。所以在红四方面军里,他的名气特别响亮。”
真的很让人痛心,那位备受尊敬的名将蔡申熙,竟然在26岁的青春年华里英勇牺牲了。
蔡申熙将军的牺牲,主要是因为曾经和张国焘一起在红四方面军工作。
1932年夏天,张国焘对形势判断错了,结果让红军吃了大亏。就在那次让红军元气大伤的战斗中,蔡申熙将军不幸牺牲了。
早些时候,蔡申熙将军多次提醒张国焘,别让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赶紧“找好后路”。但张国焘却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几个月过去了,蒋介石的“围剿”大军眼看就要发动大攻势了。张国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连忙让蔡申熙当上了军长,并催促他出主意想办法。
蔡申熙直接说:“我早就提过了,现在还重复啥呀?”
这时,蔡申熙一说,张国焘突然想起几个月前蔡申熙提过的“先找好退路”的建议,那话仿佛还在耳边。张国焘当时觉得有些尴尬,但现在为了能让队伍脱离困境,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只能硬着头皮说:“你再给大家说说吧,估计在座的不少人还没听过你的这个好办法呢。”
蔡申熙很平静地说道:“几个月前,我就已经把我的想法汇报给了军委会,简单来说,就是建议咱们往西边搬一搬。”
说完,徐帅立刻站了起来,直接说:“我同意申熙同志的看法,他真是考虑得很周到。现在咱们得赶紧把主力部队往西边转移,就像朱毛(朱老总和毛主席)那样,‘能打就打,打不赢就走’。人家做得好,咱们就得跟着学。”
在徐帅的坚定支持下,张国焘过了好一会儿才从羞愧中恢复过来,随即做出了决定:“申熙同志,你来兼任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吧,我们必须马上向西转移,到外面去作战。”
会议一结束,红四方面军很快分成了两支队伍。一支由张国焘和蔡申熙带领,另一支则由徐向前和陈昌浩指挥。这两支队伍各自向着鄂豫边界的区域前进。
蔡申熙将军在红四方面军西征前的关键一战中不幸牺牲。之前他的一些好建议没有及时被采纳,红四方面军因此错失了一些宝贵的时机。与此同时,国民党的围剿部队不断有援军赶到加入战斗,蔡申熙将军和他带领的部队被敌军包围。面对这种情况,蔡申熙将军迅速做出决定,指挥主力部队先行撤退,而他自己则率领一支小分队留下来阻挡敌人。
那时候,警卫员不停地催他赶紧离开,可他一边小声说,一边几乎是用吼的语气说道:“大家都还没撤到安全的地方,我怎么走得开啊!”
就在那一刻,敌人的冲锋枪响了起来,子弹像下雨一样飞来,蔡申熙将军不幸被击中腹部。由于失血过多,他慢慢失去了意识,进入了昏迷状态。
他醒来的时候,部队已经撤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可是,那时候蔡申熙的肚子上全是被子弹打伤的地方,军医看着也是干着急,因为部队里根本就没有药,也没有设备,就连最普通的麻药都找不到。
另一边,徐帅听说蔡申熙受伤了,心里非常焦急,完全不顾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山路也异常难走。他没有多说,立刻起身赶往蔡申熙那里。一路上,他走得越来越快,心里也越来越忐忑不安,生怕发生什么意外。
他赶紧赶到地方,看到蔡申熙躺在地上,呼吸微弱,显得很不舒服。他的脸因为痛苦而扭曲,嘴巴不停地张合,但已经说不出清楚的话了。只能从他那断断续续的声音中听出几个词:“向前,我……坚持不住了,你得……”
徐向前见到这种情况,心里特别难受,他紧紧握住蔡申熙的手,安慰说:“你别费劲说话了,好好养病,你一定能挺过去的。”
“唉!”蔡申熙叹了口气,心里有许多话想对这位老同学说,可是实在太累了。最终,他只是勉强支撑着身体,挥了挥手,让徐帅快点回去指挥战斗。
战斗形势依然很紧张,徐帅只好自己和医生详细交代了几句,然后就踩着泥水,顶着大雨匆匆离开了。
徐帅赶回指挥部的路上走得特别快,心里一直暗暗祈祷,希望老同学能扛过去这一关。
人生总是充满变数,就在那天晚上,26岁的蔡申熙将军悄然离开了我们。
蔡申熙突然去世,徐帅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非常难受。但他看到身边的数万名士兵,只能忍住悲伤,接过蔡申熙的任务,继续带领大家向西前进。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开辟了新的局面。就这样,他们在川陕地区站稳了脚跟,还建立了一个著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革命的火种越烧越旺,大家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就在红四方面军踏上长征路之前,他们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8万人,力量相当强大。这件事也充分说明了当年蔡申熙将军的战略眼光有多超前。可惜的是,他没能亲眼看到这辉煌的一刻。
大家一直没忘记他。1989年11月,中央军委正式确认了33位重要的解放军军事家,蔡申熙将军的名字也在名单上。他的地位和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以及开国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像徐帅等一样重要。
蔡申熙将军在26岁那年英勇牺牲,成为最年轻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