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族的来历和背景
李信圭(1395年-1447年),字君信,来自江西泰和南冈里(今吉安市泰和县),据说是唐朝著名将领李晟(727年-793年)的后裔。李晟是唐朝中期的名将,封西平郡王,身材高大,曾在凌烟阁立像,他的儿子李愬也颇有名气,在雪夜突袭蔡州的战役中表现出色。李信圭成长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儒学教育,这也为他以后走上仕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明永乐年间,李信圭凭借贤良方正的品行被推荐上来。贤良方正这玩意儿,是明代的一种推举制度,通过地方推荐那些品德高尚、才能过人的人进入官场。洪熙元年(1425年),刚满30岁的李信圭被任命为清河知县(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由此开启了他在清河长达二十二年的从政生涯。
二、刚入官场时的清河生活与漕运制度的革新
清河县坐落在黄河、运河、淮河的交汇处,地势低洼,土地贫瘠,交通要道上官船频繁,差役繁多,民风也比较彪悍。这样一个贫瘠荒凉、人情厉害的地方,很多官员都不太愿意去任职,但李信圭却乐意接受了这个任务。
李信圭一到任,就得面对清河县最难搞的漕运役夫问题。这里地理位置处在交通要道上,官船每天来来往往,人流密集,役夫更是不少,动辄上千。前任知县因为漕运的事儿实在难搞,曾经上奏请从沭阳县(今江苏省沭阳县)调500人帮忙,但那些助役离家太远,吃穿都成难题,实际成效也不理想。
李信圭经过细心调研,提出了个新颖的办法:请朝廷免掉沭阳的助役,由沭阳县替代清河县缴纳三分之二的额外赋税。这个主意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两地都觉得挺合适,不仅帮忙减轻了沭阳役夫的烦恼,也缓解了清河百姓的税负压力。
三、为民呼声与政治理念
面对清河县那些喜欢挖坟和放火的老习俗,李信圭没有搞什么暴力惩罚,而是更重视教育引导。他制定了十三条规矩,让县里的百姓把这些写在牌子上,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他都会进行提醒,而且还会记录百姓的勤快坏恶,向上面汇报。通过这样耐心地引导,乡里的风气也逐步改了过来。
宣德三年(1428年),李信圭写了封奏疏,直言漕运的问题:他们那儿地大人稀,地处要冲,来来往往的使节每天都要出发,民众都得挽舟。成年男子都干完了,老人和小孩也被拉去做事,反而影响种田养蚕。他提到虽然兵部有规定,工作紧要的船只可以派五个人,比较慢的就不用,但实际执行起来并没有落实,有的船上甚至装满了四五十个伙计,巡使还经常用威胁的方式吓唬大家,没人敢提意见。他请求重申之前的命令,让百姓少点负担。这一提议得到了皇上的采纳。
宣德八年(1433年)春,李信圭再次提出劝谏,他说从江、淮一带一直通到京城,沿河的郡县都让军民挽舟运货,要是没有卫军保卫,就得由民夫们出力,州县每年都得派出二三千人,日夜不停地等待调遣。官府又不区分具体差役的差别,全都混在一块派,导致土地荒废,百姓没有积蓄。遇到歉收年头,老幼都牵着手,到处乞讨,令人心生怜悯。他请求让从仪真(今江苏仪征)到通州(今北京通州区)的一线,都不要让百姓承担那么多杂税杂役,好让农民专心耕作,也能帮助夫役的安排。这一建议也受到了明宣宗的采纳,从此,不仅清河,沿运河的其他郡县也都蒙受了这份恩德。
关于人际关系和政治网络的内容,咱们可以理解成:人在政治舞台上的联系和交往网,这些关系在推行政策、谋划布局时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带来合作和信任,减少摩擦;而复杂的政治网络,则像一张密密麻麻的蛛丝,影响着权力的运作。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不仅关乎个人的仕途,也关系到整个政权的稳固与发展。这样的关系网,既靠个人的交情积累,也靠制度的安排,互相交织、相互作用,成为政治生态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李信圭在官场上搭建了一张挺稳的人脉关系网,特别是他和杨士奇(1365-1444年)这位关系最为紧密。杨士奇是泰和的老乡,明代内阁的重要官员,还有名望的学者。在正统元年(1436年)因为政绩出色被提拔为蕲州知州(今湖北省蕴春县)的时候,清河的老百姓和淮安府的士绅联名跑到京城,请求让李信圭继续留任。最终,朝廷决定让他以知州的身份管理清河县,这样的“低职高配”在清河县历史上可是少有的。杨士奇还专门写了一首《送清河知县》的诗,里面赞美李信圭像玉一样温润纯净,直比鉴池的冰一样清澈,豪爽地表白了对他的欣赏和肯定。
与李信圭关系不错的另一位官员是王直(1379-1462年),礼部侍郎,也是泰和的老乡。正统四年(1439年),李信圭赶赴京城参加每隔三年的官员考核,顺便拜会了他。王直问他:“你在清河县民望挺好,可以不用操心,民心也挺稳定,是不是挺开心?”李信圭回答:“去年飞蝗灾害,粮食都不足了,这事儿主要还是我这个县令管理不到位,才导致的。今年担心蝗虫可能还留着,民众又得遭殃,我日夜担忧琢磨怎么消灭那些蝗虫,让民众高兴,我也才能高兴。”后来,王直在写的《送李太守序》中提到:“我越发相信李信圭是个贤明的县令了。”他还说当县令就像父母官一样,要把百姓当成自家孩子一样,喜忧与共。
晚年时,李信圭被调职,赴任新的官职,过上了不同的生活。他在这个岗位上继续为百姓谋福祉,同时也逐渐走向人生的终点。关于他的最终归宿,有史料记载显示,他在晚年时平安度过,没有留下什么遗憾,安然辞世。人们尊敬他一生的忠诚与清正,认为他是个值得铭记的官员。
正统元年(1436年),李信圭接到侍郎章敞的推荐,升任为蕲州的知州。不过,由于清河的老百姓都跑到京城去请求让他继续管着清河县,朝廷也就命他以知州的身份继续负责清河那边的事宜。
在清河任职那会儿,李信圭还处理了一桩悬而未决的土地纠纷。当地百姓有湖田几百顷,被淮安卫的士兵抢夺,老百姓还得代缴租赋长达六十年。李信圭把这事上奏给朝廷,最终皇帝下诏令归还百姓。还有一次,饥饿的穷民偷吃人家一头牛,御史主张判死八人,但李信圭也上奏请示,最终六人免了死刑。淮水一旦泛溢,淹没房屋和畜生的情况很多,他都能及时奏报请求赈济,还请求暂停征收各种物品,停止军匠、厨役、浚河工匠的工作,得到了皇上的批准。
正统十一年(1446年)冬天,李信圭在清河任职已经二十二年了,后来因为户部尚书金濂的推荐,被擢升为处州知府(现在的浙江省丽水市)。那时候,处州正遭遇严重的干旱,一到李信圭上任,倒是下起了雨,好像天公也在迎接这位关心百姓的好官。
不过,由于长时间操劳,李信圭身子实在吃不消。到处州刚一个月,他就在正统十二年(1447年)五月八日病逝在任上,享年52岁。清河的老百姓听到噩耗后,十分伤心,纷纷自发建祠为他祭祀。处州的百姓也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官,悲伤不已。李信圭在清河任职二十二年,到了处州也不过一个月,两个地方的百姓都非常怀念他,这点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国家不在时间的长短,关键在于为民服务的心意。
六、关于他的评价和人物的分析
李信圭被视作明代循吏的典范人物,整一辈子都在实践儒家的仁政思想,把百姓的困难和疾苦放在心头最重的位置。他那“民乐然后吾可乐也”的执政理念,充分展现了他与百姓同甘共苦、喜忧与共的深厚情感。
在处理事务的方法上,李信圭不仅关心眼前的问题,还着眼于制度上的改进。他提出的漕运制度改革建议,不但减轻了清河一县的负担,还让沿线的郡县都受益不少。他重视以德辅法,既用教戒十三条引导民风,也坚持依法行事,敢于抗争强权,成功从淮安卫手中夺回了被侵占的民田。
《明史》把李信圭列入《循吏传》,这其实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认可。所谓循吏,就是那些品行端正、廉洁自持,为民造福、深得百姓喜爱的官员。明史记载他孝顺极了,母亲去世后,他在母亲的墓地前哀痛到骨头都碎了。哀事结束后,他被任命为虞城知县。后来改任清河,直到去世都在任上。
李信圭的生平大事记如下: - 出生时间未详,早年在官场崭露头角。 - 其为官期间,品行端正,以廉洁自律著称。 - 孝顺父母,母亲去世时表现出极大的孝心,在母亲墓前哀伤至极。 - 母丧之后,被任命为虞城知县,任职期间表现优异。 - 后调任清河,历任县令,直到辞世。 - 生前以为民造福、清正廉洁的形象影响深远。 - 《明史》将他列入《循吏传》,是对其一生产生的高度评价。
1395年出生在江西泰和南冈里的他,刚出生那会儿,零岁。到1425年,被举荐为贤良方正,时年30岁,授官清河知县。1428年,他上疏指出漕运的问题,这些建议得到了采纳,33岁时再次提出建议,得到了宣宗的认可。1433年,年届38岁,升任蕲州知州。百姓都希望他能留任,实际上他负责理县事务。41岁那年,他去京城参加考核,提出“民乐然后吾可乐也”的见解。1446年,升迁到处州任知府,51岁的他,最终在任上于1447年病逝,享年52岁。
七、总结
李信圭在明代早期担任清河知县达二十二年,始终以民为本,力求革除腐败,不断推动生产发展,改善民风风气。他一生辛勤劳作,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在任上。这位官员鼎力践行传统儒家的仁政思想,关爱百姓,表现出“民乐然后吾可乐也”的理念,今日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官员的价值在于为民谋福祉,唯有百姓安乐,官员才能真正得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