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出游记录#
养老新篇章:从家庭责任到社会共同关切
aging is not lost youth but a new stage of opportunity and strength.
老龄化不是青春的逝去。而是新的机遇与力量阶段。
中国正在变老。快速变老。2.8亿老年人。占总人口19.8%。这不仅是数字。这是一个时代课题。如何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
一、政策演进:从基础保障到品质提升
养老问题。始终是国家牵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
政策框架日益完善。10余项纲领性政策文件。90余项部门政策。50余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建立。这是创新之举。为各级政府履职提供依据。让老年人清晰知晓能获得哪些服务。
2024年。《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的指导意见》出台。7部门联手。规范养老机构预收费行为。预收费是一把双刃剑。让老年人享受优惠。但也可能带来风险。新规限定收费周期和额度。要求银行存管。设立风险保证金。为老年人资金安全加固防线。
养老金制度也在变革。2024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按人均3% 水平提高。未来还将健全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发展第二、三支柱养老保险。2025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预计继续上调。人均每月或多领约110元。
二、服务体系: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
中国的养老答案。是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
不再是单一依靠机构。而是把服务延伸到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15分钟养老服务圈。正成为许多老年人的生活依靠。
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他们构建了“街镇综合服务圈—社区托养服务圈—居民区活动圈—邻里互助圈—居家生活圈”五圈合一的为老服务网络。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老年活动室……设施密集布局。服务触手可及。
农村养老也在创新。上海市奉贤区针对农村老年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的情结。探索建设“青春里”养老社区。利用闲置宅基地或集体资产。建设就近集中居住的养老社区。优先本村本镇老人入住。收费惠民。一般在1500元-2500元/人/月。
三、创新实践:科技与融合赋能
智慧养老。正在让老年生活更安全、更便捷。
上海市长宁区为5000户高龄独居老人配备智能“安康宝”套餐。虹口区为老服务智能平台提供“一键呼叫”服务。支持紧急救援、陪诊就医等50余项服务。
医养结合打破部门壁垒。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的颐家护理站。将居家养老服务站、护理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站合一”。老人能享受到基础护理、医疗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生活照料等一站式服务。仅半年时间。服务量就达6800多人次。满意度98%。
“物业+养老”模式也在探索。上海长宁区“慧生活”体验馆。由物业公司设立。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20余项标准化服务。保安、保洁、保修人员经培训后。可上门为老人服务。
四、未来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
养老之路。任重道远。
延迟退休政策2025年正式落地。男性职工每4个月延迟1个月退休;女性职工原55周岁的每4个月延迟1个月。原50周岁的每2个月延迟1个月。弹性退休制度同步实施。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后可自愿提前最多3年退休。
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每年缴费上限12000元。投资收益免税。领取时按3% 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为提升退休生活质量提供了新选择。
人才是关键。民政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修订颁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计划2018年至2020年培训养老从业人员3000人次。目标是培养一支规模适度、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尊老敬业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结语:夕阳红依然灿烂
养老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关切。
从政策完善到服务落地。从城市创新到农村探索。从科技赋能到医养融合……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老龄化时代的考题。
让亿万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这是一份承诺。更是一场正在进行的温暖实践。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