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机器人概念股半年报预增最高130%
表面看是机器人集体开挂
仔细一瞧却是各忙各的
4家公司增长和机器人几乎没关系
热闹是资本市场的
现实是生产线上的
麦迪科技133%的暴增
靠的是甩卖光伏老底子
人形机器人还停在合资公司PPT里
涛涛车业97%的增长
靠全地形车在海外卖爆了
样机6月刚下线的机器人
连贡献报表的资格都没有
三花智控、立讯精密的增长
新能源车和消费电子扛大旗
机器人执行器还在实验室送样测试
大连重工11%的增幅
焊接机器人早就是老业务
新鲜感甚至不如设备涨价来得实在
半年报预增榜上这五张面孔
活脱脱演了出“机器人搭台,传统业务唱戏”
让我们拆开看这些漂亮数据
麦迪科技半年赚的钱
来自彻底砍掉光伏生产线
连厂房设备都打包卖了
医疗机器人? 合资公司成立8个月
连产品测试视频都没放出过
优必选的技术装进白色外壳
在病房走廊跑起来的日子
财务报告说还得再等等
涛涛车业的仓库更热闹
全地形车在美国卖断货
经销商催单电话打到凌晨
人形机器人K-Bot确实下线了
车间就造出这么一台工程样机
连流水线设计图都没画全
董事长今年定的KPI很实在:
把特种车海外市占率再提5个百分点
三花智控车间里更认特斯拉订单
新能源汽车零件塞满物流车
机器人机电执行器的实验室
藏在厂区最角落那栋小楼
工程师每周给客户寄送样件
去年寄出去200多份样品
收到反馈测试报告的不到三成
有客户直接写在邮件里:
“力矩精度不够,降本幅度不足10%”
生产线上的老师傅说得更直白:
“给机器人造零件? 先保住新能源饭碗吧”
立讯精密苏州工厂灯火通明
苹果耳机产线24小时连轴转
新设的机器人子公司悄悄缩编
去年招的80名机械工程师
32人调去了汽车电子事业部
公告里那句“具备成熟能力”
对应的是切割金属的机械臂
和人形机器人差着三条街
大连重工的切割机器人
早就在船厂用了七八年
这次增长全靠大型港口机械提价
每台龙门吊多赚15万
比造10台焊接机器人利润都厚
翻遍五份预增公告
核心词就三个字:老本行
机器人业务贡献的营收
小到连“同比变动”都不用写
当投资人追着问人形机器人进展
这些企业的应对很一致
三花智控的投资者开放日
研发总监搬出波士顿动力视频
麦迪科技的业绩说明会
PPT塞满优必选宣传素材
可这些和自家产品的关系
就像方便面包装上的牛肉
“图片仅供参考”
真正的制约藏在车间账本里
特斯拉公布的人形机器人成本
拆开看吓人一跳
两只手的12个电机就要4000美元
减速器比整车用的贵七倍
大连重工给码头造的焊接机器人
核心关节全靠日本进口
想换国产减速器试产三次
良品率从98%暴跌到62%
优必选去年量产的Walker X
医院试用价标到150万
抵得上三台进口CT机
院长们听完报价扭头就走
“雇十个护工能用三十年”
资本市场却等不及了
涛涛车业预增公告发布三天
股价飙了26%
营业部电话被散户打爆
“你们机器人啥时候量产? ”
董秘标准回复像复读机:
“具体进展请关注公司公告”
而生产线上的动作很诚实
新招的100名员工全分到电动车组装线
机器人项目组? 还是原来那17个人
这五份半年报像五面镜子
照出机器人产业今天的真相
概念炒得再热闹
钱还是传统业务赚的
发布会讲得再漂亮
车间最关心的还是下个月订单
人形机器人要跑进现实
得先跨过两座大山
波士顿动力折腾三十年没翻过的成本山
特斯拉狂砸50亿美元还没啃动的量产山
工业机器人的故事稍微现实点
大连重工的切割机械臂
在徐工车间里焊了六年挖掘机
可客户去年开始砍预算
“国产机械臂维修太费事”
日本发那科趁机降价15%
抢回三成市场份额
高工机器人网刚发的数据更直接
2025上半年工业机器人出货量
汽车工厂采购下降18%
3C电子厂采购下降11%
只有光伏厂维持着3%的微弱增长
这五家公司写在公告里的机器人蓝图
没一个敢写明白时间表
立讯精密的实验室目标最清晰:
“2026年实现机电模组量产”
这个“量产”打引号的程度
生产主管私下有解释:
“单日产能突破50台就算达标”
放在东莞百万台规模的电子厂里
还不够填满一个角落仓库
当财经主播喊着“机器人爆发期来了”
不妨去大连重工车间转转
工人们忙着给出口印尼的港口吊车上漆
切割机器人被扔在厂房角落
外壳落满灰都没人擦
“上次开机是半年前客户参观时”
技术员小张调岗前留了句话:
“等机器人真能养活车间那天
别忘了给我发个微信”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