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又抡起来了。 8月6日,他在路透社采访中放话:"我们对印度买俄罗斯石油加了25%关税,对中国也可能这么干! "这并非空穴来风,就在10天前的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桌上,美国财长贝森特刚威胁过"中国若继续买俄油,将面临100%惩罚性关税",当时双方刚约定延长"关税休战期"。
特朗普当天的自相矛盾:"美中接近达成协议,谈成就年底访华,谈崩就不见了。 "把元首会晤当谈判筹码的招数,暴露了美方的战略焦虑。 而中方驻美大使馆当天立即回击:"关税战没有赢家,美国的长臂管辖绝不接受!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则更直白:"胁迫施压? 没用! "
但这次博弈远不止关税这么简单。 海关数据揭示关键背景:2023年中国进口俄油暴涨24%,俄罗斯已成最大原油供应国。中俄石油交易超50%用人民币结算,美元霸权正在被捅破天花板。 当特朗普叫嚣惩罚时,他真正想扼杀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燎原之势。
特朗普选择此刻发难直指谈判软肋。 7月30日中美结束第三轮谈判时,核心分歧仍悬而未决:美方要求中国停止产业补贴,中方坚持发展权不容妥协。 当贝森特在瑞典谈判桌上突然抛出"100%关税"威胁时,与会的中方代表当即离场抗议。 这种极限施压套路特朗普玩得娴熟,2018年贸易战期间,他曾在谈判前夜突然对2000亿中国商品加税。
在特朗普发言后24小时内,中国商务部启动磁悬浮离心机出口管制,这类提炼武器级稀土的核心设备,恰卡住美国军工咽喉。 同步公布的还有上半年贸易数据:中国对美出口逆势增长8%,新能源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占比突破35%。 当美方抡关税大棒时,中国制造的升级版拳头已迎头撞上。
反观美国自己却难承重压。 美国农业部7月报告显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同比暴跌31%,中部农场主开着拖拉机包围国会大厦;底特律三大车企因缺少中国稀土永磁体,被迫关停三条电动生产线。 更棘手的是印度、巴西等国宣布对美报复性关税,特朗普设想的"全球关税同盟"已成泡影。
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的回应暗藏机锋:"中方愿按两国元首共识深化磋商。 "这里指的是6月中美元首通话时约定的双轨制谈判机制。 该机制在瑞典谈判中已初见成效,美方首次接受"阶梯式递减关税"提案。 技术层面持续对话印证:商务部官员每周仍在线上协商半导体产品关税豁免清单。
前白宫经济顾问科恩在《华尔街日报》撰文警告:"对华新关税将让美债利息突破6.5%,每年多付万亿利息。 "财政部更着急的是9月到期的8000亿美元国债,中国作为第二大持有方的态度直接关系融资成本。 这些现实让特朗普在采访中反复使用"可能"这类模糊措辞,既施压又留退路的矛盾心态暴露无遗。
中方的在坚决回击关税威胁同时,中国海关总署于8月7日批准进口8种美国转基因玉米,农业部加速审核拜耳大豆新品。 禁毒领域更传来消息:中美联合摧毁跨太平洋芬太尼走私网络,缴获毒品创十年新高。 这些行动印证着中方"议题分离"的战术:核心利益寸步不让,可合作领域持续释放善意。
当美财长贝森特扬言关税制裁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直指本质:"中国根据国家利益保障能源安全。 "这句话背后是刚投运的中俄西伯利亚管道2号线,年输油量达5000万吨。 更让美方如鲠在喉的是天津港实况:巨型油轮卸载俄油后,码头电子屏显示"已收到人民币2.8亿元结算款"。 这些场景宣告着:美元石油体系的裂缝正在扩大。#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