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说打下来了,乌军说你做梦,恰索夫亚尔,到底是谁的?
2025年7月31号,俄方拍胸脯说:我们干下来了,整个恰索夫亚尔,全镇。
塔斯社火速上线,开始撒花报道,说是啥?
7500个乌军趴下,只捉了50个俘虏。
这边庆功酒都快开了,那边乌克兰军方却一句话,把他们酒杯给打翻了:俄军升旗?升他们自己的,主城区我们还在。
你说这玩意怪不怪?
就像两个醉汉在争一把椅子,谁先坐上谁说我赢了,可是,这椅子还在剧烈燃烧。
翻回去看地图,恰索夫亚尔这个镇子也不大,13平方公里,开战前也就一万来人。
现在?
只剩瓦砾堆,谁住谁懂。
别以为这场战役是最近才起的火。
往回扒拉,2024年4月,俄军就开始围着这地方下嘴,慢慢啃、使劲啃。
一开始,五个月几乎纹丝不动,跟乌军对着打炮,谁也不让谁。
后来,俄军从北面趟过顿巴斯运河,立了桥头堡,才算动起来。
之后南边一接力,开始正面顶进。
再之后,巷战拖了大半年,谁家孩子进了这里面,出来的都不剩完整人形。
但真正让整个战役窜上热搜的,是一个人波兰准将亚当·马尔恰克。
去年3月,波兰说这位将军在比利时非执勤时间去世,自然原因。
可俄罗斯媒体根本不信,说他们用侦察设备锁定了地下指挥所信号,用伊斯坎德尔导弹精准打击,砸在恰索夫亚尔南边那个地堡上,当场带走马尔恰克。
怎么听都像特工电影的桥段。
波兰那边翻了个白眼:人一直在比利时,根本没去前线。
北约也是一口咬死,说别搞事,真没派人上阵。
可是,俄罗斯这个版本就是传得飞快,国内论坛一半都信了。
也不是说大家傻,是这段子确实太带劲了。
你说呢?
哪怕他真是死于心脏病,听着都没导弹震撼。
说白了,这场仗不仅打在壕沟里,更打在摄像头和键盘上。
就战斗本身来说,俄军在这16个月里不是没交学费。
他们自己公布的数字都说,光是在恰索夫亚尔就伤了4880人。
西方智库说,你们别低调,可能上万都保守了。
至于乌克兰这边,说俄军伤了99000人。
谁信都随意,反正死人总是别人的多。
不只是人,装备也跟着清单报。
俄军说:我们清扫了4200个设施,打了11辆坦克、55辆装甲车、30门野战炮、130门迫击炮、70个无人机阵地。
听起来像开超市年终大盘点。
可你再一看无人机数量,就没那么轻松了。
光是在7月,俄罗斯用掉了6297架天竺葵-2无人机。
这种无人机飞得不算慢,时速400公里,带着90公斤炸药。
打的地方呢?
从乌克兰的后方仓库,到前线阵地,哪怕一个碗口大点的壕沟,只要信号漏出来,它都能炸给你看。
乌军顶得住吗?
精锐部队一个个往下掉,老兵加上民族主义者,挺一段是一段。
可打仗这事儿不是靠热血,是真要命的。
防空系统补不上,武器消耗跟不上,再忠诚也不够扛十个月。
俄罗斯呢?
在清扫完恰索夫亚尔之后,开始瞄准下一个城市:克拉马托尔斯克,还有斯拉维扬斯克。
从地图上看,俄军的推进路径确实通了。
但现实不是地图,通了不等于能穿。
乌克兰这边拼命重组防线,欧洲还在给钱给弹,战场的游戏还没结束。
这就像你通了关卡,但下一层怪物等级更高。
别看表面风平浪静,实则炮火不断。
俄炮兵从原来阵地转移后,对乌军周边区域狂轰滥炸,一点不比之前轻松。
这仗打到这份上,你已经很难说谁赢谁输了。
可能要等到一方连捡尸体的袋子都不够用了,才有人松口说:我们先停吧。
而马尔恰克这个名字,哪怕真的是心脏病死的,也已经被写进俄罗斯舆论战的剧本里,作为北约介入的佐证。
是不是事实?
无所谓。
故事更重要。
就像现在这场战役,谁升了旗,谁控了镇,谁掌握了制空权……每一方都有版本,每个版本都拍得上院线。
只不过,观众全是活在炮火边的老百姓。
有些故事,听听就好。
别太当真。
就像战争,有时候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能说自己赢了。
可谁在乎赢?
那些失去儿子、丈夫和父亲的家庭,他们在乎的是那个再也不会回来的脚步声。
这才是战争留下的声音。
比宣传更响,更痛。
战争不讲道理,也不分输赢,它只负责毁掉你想守住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