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冲突很复杂,涉及多个国家、武装组织和外部大国势力。表面上是以色列和伊朗领导的抵抗之弧,实则背后有中美俄的身影。
本轮冲突开始于哈马斯对以色列采取的军事行动,高潮是伊朗和以色列的“十二日战争”。
这场持续12天的冲突,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和军事目标发动突袭,伊朗随后反击,美国也参与了打击伊朗核设施的行动。冲突结束后,以色列、伊朗和美国三方都宣布自己是胜利者。
以色列宣称实现了"消除伊朗核威胁"的目标,摧毁了伊朗部分导弹发射装置和防空系统,并暗杀了多名伊朗革命卫队高官和核科学家。
但以色列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特拉维夫等城市遭到导弹袭击,防空系统消耗巨大,每晚耗资数亿,财政吃紧。
更关键的是,以色列未能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能力,特别是福尔多地下核设施的核心部分未受重创。
伊朗方面损失确实不小,核设施受创,核计划可能推迟数年。防空系统近乎崩溃,军队指挥体系遭受打击,还有数千平民伤亡……
但伊朗通过反击保住了政治面子,提前通报后袭击了美军驻卡塔尔基地,并对以色列本土实施了报复性打击。
美国出动了B-2轰炸机打击伊朗核设施,展示了军事实力,并通过卡塔尔斡旋停火,将自己塑造成“和平使者”。
美国避免了深陷中东泥潭,符合其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的意图。但美国不反击伊朗对美军基地的袭击被视为示弱,其“轰炸与调停并行”的策略暴露了战略矛盾。
此次中东冲突意外爆冷的是也门,也门胡塞武装也成为一大赢家。他们在冲突中表现出色,用低成本无人机和导弹消耗了美军昂贵的拦截导弹,并成功袭击了以色列目标。
胡塞武装从"没什么战斗力的配角"转变为"连美国海军都忌惮三分的反美武装力量",话语权显著提升。
在大国博弈层面:
俄罗斯在冲突中基本保持中立,没有给伊朗实质性帮助。
中国则通过外交渠道呼吁和平解决争端。
美国虽然展示了军力,但其信誉受到质疑。
欧洲国家因霍尔木兹海峡可能被封锁的风险,面临油价暴涨的经济压力。
从地缘格局变化来看,以色列打破了"本土不直接攻击"的红线,可能加剧地区不稳定。
伊朗的地区影响力受挫,但未崩溃。海湾国家如沙特、阿联酋等寻求在中东大国间保持平衡。阿塞拜疆在边境集结军队,可能趁伊朗虚弱时发动进攻,表明伊朗仍面临多重压力。
冲突直接参与方,表面“三赢”,实际消耗惨重。
以色列没有战略纵深,本土首次遭大规模导弹袭击,特拉维夫民生设施损毁;“铁穹”系统单日拦截耗资数亿美元,财政濒临枯竭。
伊朗通过“表演式报复”,塑造“迫使敌人求和”形象,稳住国内民心。实质上却是核设施被毁,核专家和高级军事将领被暗杀,经济因制裁与战争濒临崩溃,货币贬值、通胀超40%。
美国B-2轰炸机展示超远程打击能力,联合以色列延缓伊朗核进程;通过卡塔尔斡旋扮演“和平使者”,避免直接参战。但未反击伊朗对美军基地的袭击被视为示弱,盟友信任度下降;“双轨策略”暴露战略矛盾,中东影响力持续流失。
也门胡塞武装倒是挺有成果,以成本仅8万美元的无人机+导弹组合,消耗美军单日3800万美元拦截成本,175次袭船行动迫使全球12%贸易绕道好望角。成功突破以色列“箭-3”反导系统,高超音速导弹击中特拉维夫致旅游业损失200亿美元。从地区配角晋升为“美国海军忌惮的力量”,话语权跃升。
海湾产油国:危机中攫取能源红利
冲突引爆油价单日暴涨14%,沙特、阿联酋等借机扩大财政盈余,加速经济转型投资。
卡塔尔扮演“隐形调停者”,在美伊间左右逢源,降低对美安全依赖。
土耳其与阿塞拜疆趁势扩张影响力,试探性挑战伊朗领土,若成功将改变外高加索力量平衡。
美国霸权护持成本飙升。虽延缓伊朗核计划,但中东盟友体系松动,被迫默许多极化现实。海军长期驻防红海反胡塞,日均耗资超3000万美元,战略资源被牵制。
中国稳坐“离岸平衡手”。冲突未波及霍尔木兹海峡,保障能源进口安全。伊朗战后或加速向东看,扩大中国技术及基建合作空间。
埃及启用中国红旗-9BE防空系统,沙特、阿联酋跟进采购,中国武器成中东“性价比之选”。
俄罗斯坐收油气红利,回避直接介入。中东油气供应动荡推高油价,俄延长石油限价反制措施至2025年底,财政压力缓解。
——小禾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