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症结还得看治理结构上整那事儿:根据战后定下的“君子协定”,IMF总裁这活儿一直都让欧洲人干着,美国则凭着自己那超过15%的投票权,手里捏着一票否决权,哪条新规想过,就得获得85%以上的票数支持才能成,美国要是跟欧洲一块儿较劲,遇到不合胃口、碰着自家切身利益的提议,分分钟能给你按下去。其实,金砖国家的声音并不是单打独斗。就说前两天,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官宣又拉了哥伦比亚和乌兹别克斯坦进伙,这下成员国家数量刷到12个了。
行长罗塞芙在记者会上把话挑明了:“咱跟别的金融机构不一样,这就是全球南方国家自己整的,专门为南方国家出力的银行。”她还着重补了一句,银行里边“没有哪一个国家说了都算”,强调了大家平等说话的原则。这种做法和IMF那套截然不同,等于直接亮出了另一种金融体系要崛起的信号。实际上的大战略正在慢慢铺开。有媒体曝出来消息,金砖国家马上就得上线一个多边担保机制(BMG),借着新开发银行本身的信用评级,给基础设施和气候项目提供一手风险担保。粗略一算,每1美元担保下去,能撬动5到10倍的私人资金。这套机制仿照了世界银行底下的那种担保机构玩法,可用不着成员国多拿钱进来,直接抓住了发展中国家融资成本老高的痛点下手。
技术层面的准备工作预计年底就能整完,2026年就要开动试点项目。这时间节点可巧了,正好撞上12月IMF配额审查的大会。中国在这场大的变化里头,绝对算个中流砥柱。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在不少国际会议上都讲过,改革IMF的配额问题太重要了,这事儿直接影响着IMF的管理模式、公平代表还有它的公信力。
今年4月份那金砖外长开会,可算是把话挑明了——要求到2025年6月前,得在第17轮份额大检查里整出来一个新配额公式。眼瞅着美国国会总是在IMF改革这事儿上使绊子,金砖国家索性搞创新,从机制上倒逼老牌机构跟着转型。摆在眼前的难题还真不少:美欧这帮老炮儿死死护着既得利益不撒手,美国国会那边又时不时给审批环节来点幺蛾子,再加上新旧体系博弈过程中那股子消耗劲儿。但金砖国家这阵子表现出来的灵活劲儿真不是盖的——一边扩员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一边靠新开发银行抛出替代方案,再一个就在贸易清算里推本币,明显是在弱化对美元的依赖。这场谁说了算的金融治理权之争,实质上就是世界经济格局从“一个中心带着一堆小兄弟”往“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路”的多极平衡大拐弯,老铁们,这可是历史进程啊!
IMF要是还跟不上节奏,不整点新花样,可信度真得掉大链子,到时候真可能整出个跟它掰手腕的新金融体系。眼看着新开发银行扩员那速度,担保那块马上也要落实,全球南方这帮兄弟手里的资源比以前厚实多了。金砖财长发声明,里面说得明明白白,“打破二战后那套早就过气的君子协定”,人家不仅是提个小目标,更是给咱们画了一张新世界金融格局的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