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因为李白,他被丑化了千年,在1999年出土的墓志铭中他几乎完美

发布日期:2025-10-10 06:06 点击次数:72

这个叫高力士的太监,被我们骂了整整1260年。

他因为一个可能压根没发生的"脱靴"故事,成了千古恶人。

直到1999年挖出他的墓志铭,所有史学家都傻眼了。

这哪里是什么奸宦,分明是个完人啊。

到底谁在撒谎?真相让人脸红。

01

你们有没有发现,历史上那些被骂得最狠的人,往往都是因为一个故事。高力士就是这样,因为李白脱靴这件事,他在老百姓心里就是个阴险小人。

可我翻了翻史料,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这个被骂了1260年的太监,真实的人生简直让人震撼。

高力士原本不叫高力士,他本名冯元一,出生在广东茂名一带。你别小看这个地方,冯家在当地可是响当当的大户人家。

他曾祖父冯盎是隋唐时期的风云人物,祖父冯智玳当过刺史,他爹冯君衡也是潘州刺史,管着一方百姓。按说这样的家庭条件,小冯元一怎么着也能过个富贵日子。

可命运就是这么残酷。

武则天统治初期,冯元一才10岁,灾难突然降临。有人告发冯家谋反,武则天二话不说,直接下令抄家灭族。冯君衡被砍头,家产全充公,10岁的小冯元一被阉割后送进皇宫当奴才。

想想看,一个10岁的孩子,一夜之间从富家公子变成宫里的阉人,这得是多大的打击?换了咱们任何一个人,估计早就被这种打击给毁了。

可冯元一这孩子不一般。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怨天尤人。相反,他很快就适应了宫中生活,而且表现得特别出色。史书上说他"天性谨慎细密",翻译过来就是这孩子特别会看眼色,做事从来不出错。

武则天看这孩子聪明,就让他在身边伺候。可好日子没过多久,不知道犯了什么小错,小冯元一被武则天打了一顿赶出去了。在皇宫里伺候皇帝,挨打是常有的事,这也不算啥。

幸运的是,有个叫高延福的老太监看这孩子可怜,收他做了养子。从此,冯元一改名高力士。

这个高延福可不是一般人,他跟武三思有关系。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当时权势很大。高力士跟着养父经常出入武三思家,见了不少世面,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1年后,武则天又把高力士召回宫中。这次,高力士再也没出过错。他不但做事越来越老练,还展现出了超出年龄的政治头脑。

当时朝廷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暗流涌动。武则天年纪大了,朝中各路人马都在为将来做打算。有人押宝武家,有人暗中联系李家皇室。

高力士琢磨来琢磨去,选择了一个当时看起来最不起眼的人——临淄王李隆基。

这个选择在当时简直疯了。李隆基虽说是皇室宗亲,但在武则天的压制下,李家皇室根本没啥话语权。更要命的是,李隆基当时还很年轻,在朝中一点根基都没有。

可高力士就是认准了他。这眼光,简直绝了。

高力士全心全意服侍李隆基,两人建立了深厚的主仆感情。景龙4年,韦皇后毒死了唐中宗,准备让自己儿子当皇帝。这下朝廷彻底乱了,各方势力都想趁机夺权。

关键时刻到了。李隆基决定动手,干掉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这可是要命的决定,一旦失败就是灭族的下场。

高力士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李隆基这边。

唐隆1年6月的那个夜晚,李隆基带着禁军冲进皇宫。韦皇后在慌乱中被杀,安乐公主也没跑掉。睿宗李旦重新登基。

高力士因为拥立有功,被提拔为朝散大夫、内给事。2年后,睿宗把皇位传给了李隆基。李隆基正式当皇帝,就是唐玄宗。

高力士这次真是押对了。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小太监,一跃成为新皇帝的心腹大臣。

02

唐玄宗登基后,高力士那真是飞黄腾达。开元初年,他被任命为右监门卫将军,掌管整个内侍省。这职位有多厉害?相当于皇宫里的大总管。唐代自玄宗朝起,宦官开始参与中枢政治,高力士的崛起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玄宗对高力士的信任,真是没话说。史书上记载,玄宗经常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翻译过来就是,有高力士在身边值班,我睡觉都踏实。

这话分量有多重,你们想想就知道了。皇帝睡觉的时候是最脆弱的时候,能让皇帝把生命安全交给你,这得是多大的信任?

高力士不但得到了玄宗的绝对信任,在朝廷里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史料记载,各地送来的奏章都要先给高力士过目,小事他直接拍板,大事才报给皇帝。这权力,几乎跟宰相差不多了。

更夸张的是,朝中大臣想要升官,都得先过高力士这关。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杨国忠、安禄山这些历史名人,都是因为得到了高力士的推荐才爬到高位的。

太子李亨见了高力士得叫"二兄",王公大臣都叫他"阿翁",驸马们见了都得叫"爷"。这地位,在宦官历史上简直是前无古人。

可高力士并没有因为权势大就飘了。史书记载他"细心谨慎无大过失",做事一向稳重,很少出错。而且这人还特别重感情。

岭南节度使找到了他的生母麦氏,千里迢迢把老人家送到长安。高力士让养母高延福夫人和生母麦氏住在一起,好吃好喝地供养着。麦氏去世后,金吾大将军程伯献竟然在灵前披头散发,穿着孝服招待前来吊唁的客人。

程伯献为啥这样?因为他跟高力士是结拜兄弟。一个堂堂的金吾大将军,为了一个太监的母亲这么尽心,说明高力士的人品确实没话说。

开元17年,玄宗还追赠高力士的父亲冯君衡为广州大都督,母亲麦氏为越国夫人。这荣誉可不一般。要知道,冯君衡当年是因为"谋反"被杀的,现在不但平了反,还追赠了高官。这说明玄宗对高力士的感情有多深。

天宝年间,高力士的地位达到了人生巅峰。他被封为骠骑大将军、渤海郡公,后来又晋爵为齐国公。

高力士家里的钱,多得让人眼红。富过王侯,连国库都比不上他。他在长安修建的宝寿佛寺和华封道士观,那个豪华程度简直能跟皇宫媲美。在京城西北修建的碾房,5个轮子一起转,每天能碾300斛麦子。

当宝寿寺大钟铸成时,高力士大摆筵席庆祝,长安城的达官贵人都来捧场。按规矩,敲一下钟给100千钱,有拍马屁的人一口气敲了20下,就是2000千钱,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

这样的排场,连皇帝都比不过。

可就在高力士权势最大的时候,一个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这个传说,彻底毁了高力士在历史上的名声。

03

天宝1年,有个叫李白的诗人来到长安。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用多说,可在当时,他只不过是个想当官的普通读书人。

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诗,觉得写得不错,就把他推荐给了唐玄宗。玄宗见了李白,也觉得这人才华出众,就任命他为翰林待诏,专门在宫中写诗作文。

这本来是个皆大欢喜的事。李白得到了皇帝赏识,玄宗得到了优秀的文学人才,高力士也多了个可以交流的读书人。

可传说中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传说有一天,宫中牡丹花开得正艳,玄宗跟杨贵妃在沉香亭饮酒赏花。玄宗高兴了,想让李白写几首诗助兴。可李白当时喝得醉得不行,被人扶到亭子里还迷迷糊糊的。

玄宗让人用冷水泼醒李白,然后让他写诗。李白酒醒了一半,提笔就写了3首《清平调》。诗写得确实好,玄宗和杨贵妃都很满意。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有点离奇了。

传说李白写完诗,觉得脚上的靴子不舒服,竟然伸出脚来对高力士说"脱靴"。

高力士当时就懵了。要知道,他可是内侍省的一把手,朝廷里除了皇帝,谁敢这么跟他说话?可当着皇帝的面,他也不好发作,只能硬着头皮给李白脱了靴子。

这事让高力士感到奇耻大辱。从此以后,他就对李白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

机会很快来了。杨贵妃特别喜欢李白写的《清平调》,经常在宫中吟诵。有一天,高力士在旁边听到了,故意挑拨说"娘娘这么喜欢这几首诗,真让人意外"。

杨贵妃问为啥。高力士说"李白在诗中把娘娘比作赵飞燕,这可不是啥好比喻"。

赵飞燕虽然美貌,但因为私通被贬,在古代算是负面典型。杨贵妃一听,觉得李白这是在骂自己,从此对他印象极差。

玄宗几次想给李白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止了。李白在长安待了不到3年,就被迫离开了。

这就是"力士脱靴"的完整故事。听起来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李白狂放不羁,高力士心胸狭隘,杨贵妃被人挑拨,玄宗优柔寡断。这样的故事,当然容易传播。

可问题是,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编的。

史学家们仔细研究了这个传说的来源,发现了太多疑点。

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是《酉阳杂俎》,这是段成式写的笔记小说集,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松窗杂录》更是晚唐时期的作品,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了100多年。这些都不是正史,可信度本来就不高。

更要命的是,这些史料之间还自相矛盾。《酉阳杂俎》记载比较简单,只说李白让高力士脱靴,根本没提杨贵妃的事。《松窗杂录》的版本就复杂了,加入了杨贵妃和《清平调》的情节。

最离谱的是,《松窗杂录》说这事发生在"开元中",可史料明确记载李白是天宝初年进宫的。连时间都搞错了,这还能信吗?

从人物关系看,这个故事也说不通。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明确记载,李白跟高力士关系很好,两人经常"把臂言欢"。既然关系这么融洽,李白为啥要当众羞辱高力士?

更重要的是,从地位差距看,李白根本不可能这样对待高力士。李白当时只是个翰林待诏,说白了就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地位并不高。而高力士是啥人?内侍省的头头,太子叫他"二兄",王公大臣叫他"阿翁"的大人物。

这样悬殊的地位差距,李白就算喝醉了,也不可能这么放肆。他要真这样做了,别说高力士报复,当场就得被拖出去。

最关键的是,李白的性格根本不像传说中那么狂放不羁。很多人以为李白是个藐视权贵的人,可实际上李白一生都在拼命求官。他写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拍马屁的诗句,为了当官真是费尽心思。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李白甚至投靠了永王李璘,还写诗夸他。李璘是啥人?一个不听朝廷调度的糊涂王爷。连这样的人李白都要巴结,他怎么可能去得罪高力士?

从高力士的角度看,这个故事同样不合理。如果真有脱靴这事,高力士完全可以当场拒绝。他在宫中的地位摆在那里,就算是皇帝,平时也不会让他做这种事。

而且,高力士真要报复李白,有的是办法,根本不用通过杨贵妃。他只要在玄宗面前说几句坏话,李白立马就得滚蛋。

那这个传说到底咋来的?学者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后世文人的一种心理投射。古代读书人一方面想要功名利禄,另一方面又瞧不起权贵宦官,心里特别矛盾。

李白的诗歌中多次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正好符合文人们的心理需要。于是,他们就编出了"力士脱靴"这样的故事,借别人的事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该传说虽生动,但缺乏正史支撑,应为后世文学创作。

可真相到底是啥?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永远搞不清楚的时候,1999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高力士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志铭出土了。

学者们看到墓志铭的内容后,全都傻眼了。高力士的真实形象,跟传说中的完全不一样。

墓志铭详细记录了高力士的一生,从他的出身到他的功绩,从他的品德到他的忠诚,处处都显示这是个近乎完美的人物。

墓志铭中特别强调了高力士的忠诚。安史之乱爆发后,很多宦官都投降了叛军,可高力士始终跟着玄宗。在马嵬驿的关键时刻,是高力士劝玄宗赐死杨贵妃,平息了兵变。

玄宗退位后,新皇帝肃宗跟玄宗关系不好。当权的宦官李辅国对玄宗多有不敬,高力士护主心切,公然呵斥李辅国。结果被人陷害,流放到了巫州。

宝应元年三月,高力士得到大赦可以回京。可他还没走到长安,就听说玄宗于当年四月驾崩的消息,当场号啕痛哭,吐血而死。

这样的忠诚,是装不出来的。一个真正的奸宦,怎么可能为了已经失势的旧主而送命?

04

墓志铭的出土彻底为高力士翻案。史学家们通过仔细研究发现,高力士不但不是啥恶宦,反而是个难得的贤臣。

他在玄宗朝多次进谏,阻止皇帝的错误决策。天宝年间,玄宗沉迷声色犬马,朝政日渐荒废,是高力士一再提醒皇帝要勤政爱民。据《高力士外传》记载,他曾提醒玄宗"边将拥兵太盛",暗指安禄山有谋反风险,可惜玄宗未采纳。

高力士还是个很有政治眼光的人。他推荐的李林甫、杨国忠这些人,虽然后来名声不好,但在当时确实是有才能的。李林甫虽然被说成"口蜜腹剑",但他在任期间朝政还算稳定。杨国忠虽然骄奢跋扈,但也不是一无是处。

更重要的是,高力士从来没有想过夺权自立。历史上很多权宦都想过废立皇帝,可高力士从头到尾都忠于李家皇室。即使在他权力最大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越过自己的本分。

这在宦官历史上真的很少见。

高力士是个悲剧人物,他10岁入宫,一辈子都在为皇室尽忠。他没有儿子,没有家族利益要考虑,唯一的念头就是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

最后,他为了保护已经失势的玄宗,不惜得罪当权的李辅国,结果被流放到荒凉的巫州。在那里,他写下了感人的诗句"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这是在说荠菜,也是在说自己。不管身在何处,忠诚的本性永远不变。

宝应元年三月,高力士得到大赦,可以回京了。可他还没走到长安,就听说玄宗于当年四月驾崩了。这消息对高力士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史书记载,高力士听到消息后"北望号啕痛哭",从此不吃不喝,7天后吐血而死。

这就是高力士的结局。一个被误解了千年的忠臣,最终为忠诚而死。

唐代宗很快就为高力士平反,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陪葬于玄宗的泰陵。这说明朝廷对高力士还是认可的,认为他确实是个忠臣。

可民间的传说已经根深蒂固了。"力士脱靴"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高力士的真实形象却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直到1999年,墓志铭出土,人们才重新认识了这个被误解了千年的人物。

李贽曾经说过"谁说阉人中没有好人,高力士就是忠良之士"。这话一点也没错。高力士确实是个好人,一个被历史误解的好人。

史实来源:

1999年出土《高力士墓志铭》

《新唐书·高力士传》

《旧唐书》相关记载

《酉阳杂俎》《松窗杂录》等笔记史料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高力士外传》

《资治通鉴》

学者杜文玉、陈寅恪等人的研究成果

辉达娱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辉达娱乐

Powered by 辉达娱乐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