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台湾海峡惊变!辽宁舰服役后东亚大片局势突变,福建号打破原有节奏,美军航母被迫后退再评估策略

发布日期:2025-10-07 19:22 点击次数:178

海风掠过灰蓝色的海面,巨舰的舰岛在地平线上沉着移动。那次通过台湾海峡的画面,岛内舆论多半选择了远远一些日方机舰也被指保持在百公里之外跟踪。这样的距离,不是为了浪漫的“观礼”,而是对风险的朴素判断。岛内军事专家、台海军军官学校前校长谭传毅在一篇文章里直白地写道:自辽宁舰服役起,台湾就该明白海峡防御已轮不到台军主导;随着航母作战半径把台海纳入“内海”,他甚至用了“审判日”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台湾的处境。措辞未免激烈,但它来自一种对“体系对抗”的现实感。

体系与地理的互相咬合

在这位退役将领的表述里,一个关键词频繁出现——体系。如今的海战不再是单件装备对单件装备的较量,而是航空预警、火力投射、情报融合、电子对抗、反导防御的交织。以福建舰为核心的编队,被描述为与055型万吨驱逐舰、空警-600预警机、攻击-11无人机等力量形成“预警—打击—防御”闭环。对岸曾长期寄望的,是把重装备向台岛东部山区转移以“战力保存”。但当一个航母群能出现在台岛以东海域进行封控时,后路就不是天然“保险箱”。

这里牵涉一个区域地理框架。所谓第一、第二岛链,是冷战时期形成的海上战略想象:第一岛链从日本南部经琉球、台湾、菲律宾至马来群岛;第二岛链大致沿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群岛展开。谭传毅将福建舰的出现与“美军航母不得不后退到第二岛链”联系起来,意在强调台海周边力量对比的位移——“内海”是一个极具修辞性的词,指的是在覆盖半径与反介入体系作用下,战场主动权的转移。

节奏由何而快

他着力举了一个改变节奏的技术标志:电磁弹射。相比传统蒸汽弹射,电磁弹射更容易精确控制推力、效率更高,尤其适合重型舰载机高频出动。谭传毅称,福建舰采用的是中压直流方案,故障率仅约0.7%,远低于福特级的8.3%。这组数字在公开资料里也常被对比引用。若按他的估算,舰载机出动节律随之加快,舰上飞行甲板的“起降链条”就能更紧凑。

技术带来的并非抽象的“快”,而是具体的火力投送半径。文章里提到,歼-15T在电磁弹射助力下,携满挂载可达约1200公里作战半径。这意味着以航母为中心画出的圆,已经把台海全域罩入火力覆盖范畴。“对手战机还没起飞,可能就被锁定”——这句判断语气很重,但在他的逻辑里,关键在“先手”:谁先发现、谁先压制、谁先集中优质资源形成突破口,谁就能把对手逼到被动。

天幕之上看得更远

先手还来自视野。福建舰舰岛被外界观察到集成了大量有源相控阵雷达面板,谭传毅给出的具体数字是32块,号称同时跟踪100个空中目标,“是福特级的两倍多”。这些说法属于岛内评论中的技术勾勒,但确实反映出对“信息优势”的关注。雷达之外,他特别把空警-600与美军E-2D相对照,认为前者对F-35的探测距离可达650公里,比后者远约150公里。无论读者如何解读隐身与反隐身的长期角力,这样的横向比较揭示的是航母编队空中预警链条的“反应窗口”:谁能更早看到,谁就能更早调配资源。

小科普插一句:舰载预警机是航母的“千里眼”,它高空盘旋,利用强功率雷达为整个编队提供态势感知。数据链将这些信息回馈到战斗管理系统,后者再把任务分派给战斗机、导弹、舰炮、电子战组件。古人云“势者,形之助也”,现代作战的“势”,很多时候就是这张被信息串成的网。

封与打的两端

预警之后是打击。护航的055型驱逐舰在谭传毅的笔下承担了重火力平台角色,配备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被他标注射程约1500公里。他用一条直观的类比“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来帮助非专业读者体会尺度——指的是“一瞬便至”的速度感觉。在这种设定里,美军航母“还没反应,甲板就可能被掀翻”。对熟悉海上对抗的人而言,这当然是强调高超音速武器缩短敌方防御体系反应时间,从而带来的压迫感。

打击之外是封控。他写到过去台军“战力保存”的老思路:把装备撤往东部纵深,以躲避西面的火力。可当航母群与大型驱逐舰、远程反舰导弹配合,台岛东侧海域被直接介入,所谓“后路”就不再稳妥。于是“海峡防御没台军什么事儿”的说法,某种程度上是在提示:如果作战空间被从三个维度(海、空、信息)同时压缩,岛内传统以地形为依托的筹划就需要完全重写。

性价比与工业底盘

谭传毅把话题延伸到了工业与经济层面。福建舰的造价,他给到的是约50亿美元——相当于福特级的三分之一。在他的论述里,成本对比背后是战斗力形态的“性价比”,更是“造船工业底盘”的展示。他援引的另一组数字更为刺目:中国造船产能已达美国的约230倍。这类宏观指标常见于行业统计,从军造到民造不可一概而论,但他的意图明显:当一个国家的综合造船能力上了量,航母这样高技术、长周期平台的维护与迭代就有了更稳固的后勤与配套。

这也解释了他强调“不是只有一艘福建舰”。辽宁舰与山东舰的存在,让海军可以以航母为轴形成轮换与持续存在,而福建舰则把远洋打击能力往外推。这三者的角色分化,构成了他口中的“持续施压”与“远洋突击”两条线索。

近海的距离与远海的边界

回看那次穿越台湾海峡的场景,岛内媒体描述的是“远远看着”,日方机舰“保持在100公里之外监视”。谭传毅把这种“保持距离”解读为威慑的显性效果。对于海上相遇而言,接近与保持距离,各自对应不同的风险与信号。靠得太近,火控雷达照射、飞行器交叉航线,都可能引发意外;远距离跟踪,则是在可控可退的区间内完成“看和被看”。

与此相呼应,他判断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正悄然位移:美军航母“不得不后退到第二岛链”,台海被纳入对岸的“内海”。这当然是一种观点,但它指出了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当一个地区新平台的入列打乱原有节奏,邻近各方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边界管理”。

从“个人英雄”到“系统作战”的心理落差

很多读者直觉里依然在寻找“单件神器”的绝对优势:某型导弹多远,某部雷达多强。但谭传毅反复提醒的是系统作战。他把空警-600、055、攻击-11无人机与福建舰并置,强调预警、打击、防御的无缝衔接。无人化平台的加入,意味着航母不必用昂贵的载人战机跑所有任务,危险、持久、侦察类的活,交给无人机更合适。系统意味着分工,分工意味着效率,而效率最终落在时间轴上——谁更快积累有利态势。

在这样的叙事中,“台军被边缘化”的心理落差就容易出现。过去以岸防与地形为基础的“战力保存”,在对手的海空体系压迫下空间被压缩。谭传毅对“审判日”的比喻,虽带情绪色彩,却是对“时间站在哪一边”的焦虑投影。

以史为镜的小科普

航母看似浪漫,实则是最“务实”的现代工业博弈。蒸汽弹射靠高温高压,维护复杂;电磁弹射靠蓄能与线性感应,控制更细致,但对电力系统与可靠性要求极高。中压直流方案是把“巨兽”的电力分成更可控的模块,以减少故障率。舰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不再靠机械旋转,靠成百上千个发射/接收单元电子扫描,优势在于抗干扰、快速重构波束。预警机之争,是机体、雷达、数据链的组合拳;隐身与反隐身,是材料、外形、频段与处理算法的长期拉扯。就像《孙子兵法》所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技术与体系塑造“势”,人才与训练才让“势”落地。

未来注脚与时间感

在这套叙事的尾声处,谭传毅把目光投向下一艘:004型核动力航母“已在规划中”。核动力航母意味着更长的续航、更高的电力冗余,也意味着更大挑战的建造与维护能力。他由此给出一个判词:对台湾来说,时间不站在他们这一边。与此并列的,是他对现实的判断——两岸军力对比早已失衡,福建舰的服役让这道差距更显眼;台湾“除了接受现实,确无太多选择”。

这样的语气容易引发感情共振,也容易招来质疑。正因如此,把它放入更冷静的画框可能更有意义:辽宁舰的入列是起点,山东舰的存在是“持续”,福建舰的能力是跃迁;电磁弹射、相控阵雷达、空中预警、远程打击与高超声速导弹,是这次跃迁的技术关键词;编队在台岛东侧活动的设想,指向“战力保存”的困境;日本在百公里外跟踪、美军航母位置的再评估,是邻国的反身反应;成本与产能的对比,是“何以能持续”的底层逻辑;核动力航母的规划,是“下一步”的注脚。

回到海峡被海风吹拂的那一刻,画面其实并不喧闹。现代海战的较量,很少在镜头前一锤定音。它是一连串看不见的累积:从机库里一架架起飞的舰载机,到雷达屏幕上一道道光点,从数据链里滚动的指令,到导弹在高空划出的弧线。谭传毅的文字像是把这些细节收拢为:台海成了对岸的“内海”。撇开措辞的锋利,读者或许更该捕捉他想强调的“节奏变化”。当节奏改变,很多过去有效的防务设定便需要重写。这不是威胁的修辞,而是作战时代从“单件冠军”迈向“系统冠军”的真实代价。

辉达娱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辉达娱乐

Powered by 辉达娱乐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