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颗卫星织就天网,美军在西太的航母、基地甚至战斗机起飞动作都被尽收眼底。 美国太空军作战部长萨尔兹曼在国会听证会上直言:中国构建的太空侦察网络与导弹组成的“杀伤网”,已让美军陷入“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旦冲突爆发,驻日韩关岛的美军将面临毁灭性打击。
这套被美军称为“杀伤网”的系统核心是470余颗军用卫星。 它们并非孤立运作,而是与人工智能、无人机及远程导弹深度捆绑,形成覆盖海陆空的实时监控-打击闭环。 美国太空作战部长萨尔兹曼披露,中国卫星曾精准捕捉到美军F-22隐身战斗机的飞行轨迹,甚至跟踪了美国未公开的火箭发射任务,这种实时监控能力让美军感到震惊。
西太平洋的美军基地成为重点监控对象。 萨兹曼在听证会上具体列举了高危目标:冲绳的雷达站、关岛的加固机库、横须贺港停泊的舰船,以及尚未起飞的战机。这些关键设施的位置信息通过卫星实时回传,战时将成为东风导弹的优先打击坐标。
更令美军焦虑的是,其应对手段几乎全部失效。 瘫痪中国卫星星座? 萨兹曼承认这陷入两难困境:若全力摧毁,产生的太空碎片将同时破坏美军自己的卫星;而中国快速补星能力惊人,快舟火箭可迅速填补空缺,“卫星可能越打越多”。
导弹拦截同样步履维艰。 美军最忌惮的三款导弹——射程1700公里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覆盖5000公里的东风-26,以及高超音速的东风-17(速度超10马赫)——在卫星引导下形成组合拳。
美反导系统面对这种饱和打击几无招架之力。 无侦-8侦察机的加入让杀伤链更致命。 这款高度超3万米、速度达4马赫的无人机,可在西太安全追踪航母战斗群,引导东风导弹实施“千里斩首”。 卫星与无人机的配合,确保即使部分卫星受损,侦察体系仍能运转。
战场验证已在印巴冲突中完成。 巴基斯坦运用中式杀伤链体系,通过卫星、预警机、歼-10C战机的数据共享,实现“A锁定-B发射-C制导”的作战流程,6:0击落印度阵风战机。 美国官员承认,这展示了中国体系化作战的碾压性优势。 美军试图复刻同类系统却举步维艰。
太空军作战部长坦言,美国工业能力已无法支撑技术转化,而中国依托自动化生产线,仅PL-15导弹日产量就达100枚,远超美国同类导弹年产量。 当美国空军部长宣称“中国仅有900枚导弹瞄准台岛”时,现场议员质疑声四起:伊朗都能用2000枚导弹压制以色列,中国火箭炮精度已达5米,数量更无法估量。
卫星互联网竞赛同步升级。 中国加速部署“千帆星座”和“GW星座”,虽在轨数量暂不及美国星链(8800颗),但国家主导的体系化布局直指全球覆盖。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紧急释放20000MHz频谱资源,试图巩固太空霸权,却暴露对失去主导权的深度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