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向资金“狂飙”涌入港股,大家伙儿都看出来了吧?恒指年内就长了30%以上,不少人都觉得现在是冲港股资产的好时候。但选品到底怎么挑,哪类ETF能既吃到科技成长又收割分红红利,这事不少投资者其实还挺纠结。
这轮南向资金净流入,累计规模都过万亿港元了,确实不是小数。南下热度,也让恒生大盘科技、金融龙头成了“香饽饽”。新出来的香港大盘30ETF,就是瞄准这些核心资产,成分股都是香港上市、内地背景的大型公司,里头不只是传统金融,互联网、消费、科技全都囊括,还特意把头部公司权重设置得更高。这样一套组合方式,既能激进追成长,又兼顾到高股息稳健,号称“科技+红利”的“双保险”。
说白了,有点像把过去港股几个“爆款指数”都打包升级了一遍。据盘面数据统计,这个30成分股指数成立20多年,保持了360%以上的累计涨幅,不只是比恒指优势大,连恒生国企指数也压了一头,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医药板块变成主角以后,更体现了成长驱动的新故事。最新市盈率9倍多,也比老牌指标低点,性价比还不错。
对不少专业投资者来说,这类ETF最大的吸引力,其实在于流动性强、波动低,更方便大额资金进退。而且指数成分更新机制,也让投资者少了点“踩雷”的不安。互联网巨头、消费电子、新能源车、金融银行这些“扛把子”,基本都在池子里,分布挺均衡。
市面上能管好这类ETF的基金公司其实不太多。华宝基金就是大厂代表,光百亿规模的ETF就管了5只。它家这些年都在围绕硬科技主题高精度深耕,推出的ETF从医疗、金融科技到创新药都有一串,而且科创、创业板、港股标的全覆盖。规模、荣誉评比也稳居上游,不少基民都是冲着它的专业口碑和产品矩阵选进来的。
其实做港股配置,谁都知道不能光“看风头”,还得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最近港股也是大起大落的行情,涨跌幅度可够呛。这些ETF新老投资者都在讨论合不合适进,但有句话说得好:看数据,看趋势,不赶潮;多了解,防风险,才算有底。
这里也有基民直接留言:“头部ETF产品靠谱,科技和分红都不想错过,选择更灵活,但还是得分散配置。”毕竟这年头,既要追成长,也要兜住安全,选择面多了,心里才舒服些。
你怎么看这波港股ETF新变化?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思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