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9.3大阅兵中公布的地面突击方阵的100家族,毫无疑问成了近十年来我军服役装备中最引人注目的那一款。根据央视的报道,100家族至少包括了100辆坦克和100辆支援战车。至于那100坦克,在网上已经有不少分析,这里就不多说啦。相比之下,我对100支援战车更感兴趣些,毕竟这是我军从未拥有过的车型。今天,咱们就简单聊聊这款100支援战车。
这次9.3大阅兵里公布的地面突击方阵中的100支援车,毫无疑问成了近十年来我军装备中最惹人关注的那一款。央视报道说,里面至少有100辆支援车,但其实这些支援车并不是用坦克底盘改装的。这点挺重要的,毕竟它们的底盘、结构都不一样。对于这款支援车的性能和用途,网上也有不少猜测,咱们就不多重复了。说到底,这款新型支援车,咱们未来能用上,真是挺令人期待的。
一般情况下,要开发像支援战车和重型步兵战车这一类装备,为了减少研发难度、缩短时间、省点预算,很多时候都会采取“拿来主义”,也就是直接用吨位差不多的轻型坦克,甚至是主战坦克底盘,来进行改装。
比如说,VN-17重型步战车就用的是经过改装的VT-5轻型坦克底盘。而在全球服役的第一款火力支援战车,俄罗斯推出的BMPT,直接就用上了T-72主战坦克(原型车)和T-90主战坦克(量产版)的底盘。
100坦克和100支援战车的底盘挺像的,特别是车体前段,从下图看,两者的车长几乎一样。在行走部分,除了都用6对托带轮,托带轮的尺寸和外形也完全一样,而且履带的宽度看上去也差不多(两者的重量也很接近)。这些都说明,100坦克和100支援车似乎是用同一款底盘制造的。
要是仔细瞧一眼,就会发现两者在底盘上还真有点不同。比如说,100支援战车的驱动轮就在车体的最前面(下图红色箭头那儿)。
100坦克的主动轮是在车体的后边(下图红色箭头)。虽然侧裙板挡住了看不到,但从诱导轮的位置(下图蓝色箭头)可以看出,主动轮确实在车体后部。
100坦克和100支援车的主动轮摆放位置不一样,说明它们的动力系统安装位置有差别。说到履带车的主动轮,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动力转换”和“动力传递”,也就是说,把动力系统产生的动力变成机械运动,然后用它带动车辆的履带,同时配合制动器来实现停车或减速。
所以,履带式车辆的主动轮位置和动力系统的布置方向是同步的。由此可见,100坦克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后置动力布局。
100支援车之所以选择把动力系统放在前面(见下图箭头那块),主要是为了在车体后部装载额外的人员或者设备。
挺有趣的,100支援车因为后面装了多点乘员,还特意设计了电动尾门方便上下车,一开始还误以为是步战车呢。
说到100坦克和100支援车在底盘上的相似之处,细节上的不同,再加上他们都算是“100家族”的成员,便让人忍不住琢磨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不是100支援战车是在100坦克的底盘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具体点说,就是把100坦克的底盘调个位置,把前后调换一下,然后把车体前面切掉一部分,改成车尾,接着把车体后面焊个倾斜的装甲舱变成新车头,就变成了100支援战车的底盘。这个做法,就像之前有人展示的59改造的重型步战车那样。
其实这么说不太靠谱。原因是,要说这种方法成立,前提是底盘相同的坦克得先研制出来并装备上去,但事实上,100坦克和100支援战车可是同时进行开发的,所以不存在100支援战车是在100坦克底盘上改造出来的这种情况。
这两款底盘大量使用相同的技术和部件,主要是为了“节省成本和方便后勤保障”,根本不是出于“减少研发难度或者缩短研发周期”的考虑。
100支援车的动力系统,主要是按照任务需求搭配配置的,常见的有煤油机、电油混合动力以及纯电驱动等方案。
官方已经确定,100家族的车辆全都装配了混合动力系统。至于混动技术的优点,很多博主之前都详细讲过了,就不多说了。聊聊这个支援车用的究竟是哪一种混动类型吧。
关于具体的混动方案,我觉得很可能采用增程式混动,应该算是比较简洁的那种,而不是很多网友期盼的插电式混动。
插混的核心其实就是“油电双驱”,发动机和电动机都能直接带动车子跑。因为发动机可以直接驱动车辆,得配上变速箱和传动轴才能配合得顺畅。
和插混比起来,增程式的发动机呢,主要就是充当发电机的角色,不会直接带动车子跑。这就意味着,不需要像插混那样装变速箱和传动轴啥的。
很显然,增程式相比插混能腾出更多空间,这在坦克这种内空间几乎寸土寸金的装备里,算是个不小的优势。而且,100坦克和100支援车都采用了无人炮塔的设计,炮塔和炮管都安放在车体内部,如果动力系统不够紧凑,要么车体得变长,要么变宽,这就得考虑了。
比较明显的反例就是俄罗斯的“四代坦克”——T-14主战坦克,原因在于它还是用传统的动力系统(发动机本身还不够紧凑),采用无人炮塔后,车身比T-90M足足多出接近一倍。
再说,从动力系统稳定性方面来看,增程技术比插混更靠谱。军用环境比民用要严苛得多,尤其是对那些几十吨重的坦克来说,一开动就属于高强度工况。在实战演练的情形下,频繁的加速减速几乎是家常便饭,动力系统越复杂,越容易出现各种奇怪的问题。
这点儿可以说是真真切切的实在例子,来源也是俄罗斯。记得在俄乌冲突刚开始的时候,俄军坦克装甲部队挺猛的,直接冲到乌克兰首都周围,想突袭一下,结果动力系统不停出幺蛾子,不少坦克和装甲车就这样扔了出去。一路上丢掉的战车居然比战斗中损失的还多,搞得乌克兰还修好了一批,又用来对付俄军,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阴间笑话”。
100支援车的动力系统都装在车前端,可为什么车体左后侧还会看到散热格栅呢?那多半是整体热控系统里的散热器组成部分,负责帮忙散热的。
跟混动技术一样,整体热管理系统也是个民用转军用的技术。估摸着,100支援车的这个系统有两个作用:一是用电脑控制的智能冷却系统(风冷或者液冷),确保车辆的动力系统一直保持在合理温度内,保证动力输出稳定、可靠,寿命也能延长一些。
第二个用处就是保证100支援车的电池始终处在最优的工作温度范围内。简单说,在寒冷的时候能快速把电池温度升上去,而遇到炎热的时候又能很快把温度降下来,确保无论天气多冷或多热,电池都能保持在常温水平,这样一来车辆的续航能力就更有保证了。这不就让100支援车实现了哪儿都能跑的梦想嘛。
100支援车的定位,主要是为了在各种环境下,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池温控保障,确保车辆无论在酷暑还是严寒条件下都能保持最佳性能。这种车的出现,为应对极端天气,保障车辆持续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让用户用起来更放心、更省心。
比起100坦克,100支援车的感知能力更强了哦。光是能数出来的全车态势感知设备,就有5个氮化镓材质的相控阵雷达,还包括装在炮塔四周、配合主动防御系统一起用的那四个。
还有一台安装在炮塔顶部、可以折叠的相控阵雷达,专门用来对空。它的作用就是确保另外四个相控阵雷达可以专注于应对来袭的反坦克弹药,让100支援车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都能高效地发现、追踪和拦截像自杀无人机、巡飞弹,甚至是各种低缓低慢的目标,甚至还包括低空飞行的直升机,为100坦克(或我方其他装备)撑起一层坚实的保护伞。
还有,100支援车配备了两套光电系统。其中一套装在炮塔顶部,可能是和那个放在上面的相控阵雷达配合,用来进行对空探测(也能识别地面目标);另一套则是在炮塔左前方,主要用来侦查地面目标(它同样也能应对空中目标),功能上挺全能。
另外,全车配备的MAWS(导弹逼近警报系统)和RWR(雷达警告接收器),还加上能和乘员实景增强系统联动的360度全向高清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组合起来极有可能是目前全球最牛的全景感知体系。
搭配上这个可视化头盔,100支援车的车组不用探出脑袋,也能实现对周边360度的穿透式观察,像敞篷车那样方便,效果还挺牛的。再配合随车携带的无人机和无人车,能对周边3到5公里甚至更远的区域进行超视距侦察,视野相当开阔。借助战场上的高速数据链,把环境信息和目标情报同步共享给100坦克、100支援车,以及其他我方装备,让前线的战场态势一目了然。还能挺好地引导后续发射曲射弹药,精准打击远距离超视距的目标,也能及时消灭狡猾的无人机和步兵,整体威力相当不俗。
鉴于我国在AI领域的优势,这套系统很可能还能实现对观察范围内所有目标的自动识别、分类和标注,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大大提高车组收集有效情报的效率。很明显,100支援车不仅承担着传统的火力支援任务,还负责战场防空(包括无人机、巡飞弹和直升机),以及信息化节点的重要角色。
实际上,100支援车和100坦克(加上携带的无人机和无人车)的组合,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纯粹的步坦搭配了,而是一套由有人和无人单元相互配合、分布式展开的作战体系。这种体系,已经成为超越传统作战模式的下一款先进作战方式。
你看看图,100坦克和100支援车都是双根天线,而相对应的99B主战坦克,信息化能力强一些,可只有一根天线。这也算是说明,100家族的指挥和信息系统已经强到难以想象的地步。这也是为什么,一套由一辆100坦克和一辆100支援车组成的编队,就能被称作完整的作战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在这个无人机、巡飞弹满天飞,各种大小和功能的无人车遍地走的现代战场,100支援车和100坦克(加上搭载的无人机和无人车)组合起来,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攻防一体化。不仅能巧妙藏匿自己(100坦克和100支援车用上了大量尖端的雷达、红外和光学隐身技术),配备的各种软硬杀伤手段也能有效应对无人机、巡飞弹和各种反坦克弹药的攻击,生存能力远比传统的三代坦克和步兵战车强上不少。
同时,100支援车和100坦克还能凭借它们那牛到不行的信息化能力,成为战场上的核心指挥节点,指引我方其他武器系统,或者用它们自己搭载的巡飞弹、坦克上的炮射导弹和榴弹,精准打击各种超视距目标。
要用上,100辆坦克配备的105毫米线膛炮,穿透距离超过2000米时,能击碎超过72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尤其是在必要的情况下。而那100辆支援车上的30毫米链式机炮,也能在正面对抗中超越对方的三代主战坦克或其他各种装甲目标。


可以这么说,100辆坦克加上100辆支援车的出现,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坦克的作战方式已经从纯粹的甲弹对抗,变成了由有人与无人协同配合的分布式攻防模式了。
这100辆支援车和坦克的配合,实际上是个默契的组合啦,支援车负责掩护、补给,提供火力支持,而坦克则冲锋陷阵,打在前线。两者一配合,就能实现攻防一体,不仅能增强整体火力,还能提高战场的灵活性。简单说,就是一边跑,一边帮忙打,互相照应着走。
咱们可以借鉴俄军在乌克兰操作BMPT火力支援车的经验。在狭窄的城市战场上,支援车和坦克的比例大概是2比1,也就是说,两辆100支援车负责掩护和支援一辆100坦克(或者其他坦克)。
之所以这么匹配,是因为两辆100支援车有更强的全向感知能力,能第一时间发现和打击多个藏在不同高度的火力点,还能应对自杀式无人机和巡飞弹。这样一来,坦克就可以腾出手来应付其他坦克或是顽固的目标。在保护坦克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坦克乘员的心理负担,让他们不用老担心被突然袭击,能专心应付敌方坦克、装甲车以及那些坚固的目标,比如各种半永久或永久性工事啥的。
在步调较宽的开阔地带作战,比如平原和山地,这个比例变成了1:2,也就是说一辆100支援车配合两辆100坦克(或者其它坦克)搞行动。这会儿,100坦克主要是冲在冲锋的前头,瞄准敌人重型目标,比如装甲部队或者永久性工事啥的。而100支援车就用高射速的火力进行支援,搞“重炮攻坚与速射扫障”一样的配搭,效率那叫一个高。这样的组合特别适合远程快打、夺取战役目标、突击战术纵深啥的任务,效果杠杠的。
其实,100支援车不光能跟自家系列的100坦克配合得很好,还能跟99AB主战坦克,甚至连96A和59D那些更老一些的坦克组合起来,真是挺百搭的。所以说,100支援车很有可能会是100系列里产量最高的那款型号。
要知道,100坦克和100支援车在研制和定型的那会儿,俄乌战争还没开始呢,自动无人机和巡飞弹的重要性也还没完全显露出来。不过呢,我们在设计100坦克和100支援车的时候,就已经把反无人机技术,和利用无人机扩大战场感知和攻势能力考虑进去了。可以说,从未来陆军的发展来看,我们已经走在了全球的前头,真是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