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宣布美俄谈判“实质性破裂”,并威胁对俄罗斯启动“第二阶段制裁”。这一表态与他此前在阿拉斯加与普京“相谈甚欢”的姿态截然不同,甚至直接指向中国——美国财长贝森特声称,若对中国购买俄罗斯能源的行为加征“次级关税”,俄罗斯经济可能“全面崩溃”。
谈判破裂
美俄谈判的转折始于双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特朗普希望俄罗斯率先拿出停火诚意,以便向国内交代,而普京则要求西方承认克里米亚主权及俄对乌东地区的控制权。
但导致谈判彻底崩盘的导火索是欧盟的“孤注一掷”。26个国家组成的“意愿联盟”表态愿意向乌克兰派遣军队,改变了战场力量对比。特朗普迅速转向对俄强硬,甚至在白宫地图上划出俄占区,威胁泽连斯基让步。
二级制裁
特朗普所谓的“第二阶段制裁”,核心手段是“次级关税”——对任何购买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第三国征收高额关税,税率可能达100%甚至500%。
这一政策看似针对俄罗斯,实则施压中国和印度。中国刚与俄罗斯签署“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协议,印度则持续大量进口俄油。美国试图通过切断俄能源收入,迫使普京回到谈判桌。
印度已成为首个试验品:特朗普对印度加征25%的石油关税,莫迪政府却选择硬扛,甚至默认成本上升也不放弃俄油。
中国的底气
美国威胁对中国征收高额次级关税,可能推高中国能源进口成本,并冲击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但中国拥有多重反制能力。
全球90%以上的矿物资源供应依赖中国,若限制出口,美国军工与高科技产业将遭受重创。此外,中国持有大量美债,可通过抛售扰动美国金融市场。
人民币国际化与CIPS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逐步削弱美元霸权。2025年中俄能源结算中人民币占比已达68%,俄对华原油出口占其总量42%。中国还通过“一带一路”与全球南方国家深化合作,拓展贸易多元化。
为何美国难以真正动手
特朗普对中国的关税威胁并非首次。上月类似施压后,中国外交部仅抗议一轮,美国便悄然放弃对华100%关税计划。
根本原因在于中美经济深度捆绑。美国对中国制造业依赖度高,许多中间产品短期内找不到替代来源。2024年对美出口占中国总出口比例已降至14.7%,而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份额持续上升。
此外,美国内部分歧与盟友态度也是制约。欧盟因能源转型未完成,可能默许成员国继续购买俄油;印度则直接反击,宣布莫迪访华参加上合峰会,这是其2018年以来首次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