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恨化学五个大字霸屏央视广告时,法兰琳卡这个本土护肤品牌彻底出圈了。这场营销风暴背后,是北大教授周公度的公开控诉,是网友两极分化的争论,更是消费者对天然护肤概念的集体困惑。作为环亚集团旗下深耕植物护肤二十余年的品牌,法兰琳卡究竟是在践行绿色理念还是玩弄营销话术?
广告争议背后的科学真相
那支引发轩然大波的15秒广告,用简单粗暴的我们恨化学试图建立产品差异化。但化学教授们立即指出水是H₂O,氧气是O₂,连植物提取物本身也是化学成分构成的。这种非黑即白的表述,本质上是对化学成分概念的偷换。
品牌后来解释其本意是拒绝有害化学添加,但伤害已经造成。这场风波暴露出美妆行业长期存在的认知鸿沟——消费者渴望纯天然,却对基础科学常识缺乏了解。法兰琳卡澳大利亚研究院开发的植物冻干技术、发酵技术等,本质上仍是化学工艺的革新,这与广告营造的反化学人设形成微妙反差。
正规军背后的集团实力
抛开营销争议,法兰琳卡的正规性确有实据。作为环亚集团旗下品牌,其拥有广州和墨尔本双研发中心,中澳博士团队主导的植物提取技术已获多项专利。产品备案信息在国家药监局网站可查,生产线通过ISO22716国际认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明星产品芦荟胶的成分表——库拉索芦荟叶水位列首位,符合《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的成分排序规则。这种以芦荟原汁替代水基的配方设计,相比市面上大量水+增稠剂型芦荟胶确实更具诚意。张继科等明星的带货,客观上佐证了其市场认可度。
天然概念的边界与责任
法兰琳卡主打的不加一滴水芦荟胶、厚脸皮霜等爆款,确实体现了品牌在植物活性成分应用上的探索。但其产品中仍不可避免地含有防腐剂(如苯氧乙醇)、乳化剂等必要化学成分。这引出一个核心问题宣称天然的边界在哪里?
欧盟ECOCERT认证要求天然化妆品至少含95%天然成分,而国内尚无统一标准。法兰琳卡虽未宣称100%天然,但恨化学的广告话术客观上模糊了这个界限。值得肯定的是,其近年推出的敏感肌修护系列开始明确标注不含酒精、人工香精等具体信息,这种透明化表述显然更负责任。
理性看待营销与产品的割裂
营销话术与产品实质的割裂,在美妆行业并非个例。就像农夫山泉的弱碱性水概念,法兰琳卡的广告本质是种恐怖营销——通过制造对立概念刺激消费。但判断品牌正规性,更应关注其研发投入、生产资质和实际成分。
该品牌持续二十年的市场存在,多款产品在屈臣氏等正规渠道的稳定销售,以及环亚集团年超10亿元的研发投入,这些硬指标比广告词更有说服力。消费者需要的是拨开营销迷雾,学会通过备案号查资质、通过成分表判优劣的理性消费能力。
当行业监管日趋严格,消费者认知持续升级,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不会是惊悚的广告语,而是像法兰琳卡芦荟胶中那95%芦荟原汁般的实在成分。在护肤这条路上,科学素养和产品力才是永不褪色的通行证。
#搜索话题8月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