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削藩绝招:送个木头人到军营,天下精兵就全到手了
五代那会儿,皇帝的龙椅简直就是个烫手山芋,谁的拳头硬,谁就能上去坐两天。有句糙话讲得特别到位:“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压根就没“天命所归”什么事儿。
所以,当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那儿接过这摊子时,他心里比谁都明白,自己是怎么上位的,别人就能怎么把他给拉下来。那些手握重兵、盘踞一方的节度使,个个都是潜在的“赵匡胤”。
这事儿不解决,他觉都睡不踏实。
可怎么解决呢?前几朝的皇帝不是没想过办法。朱温搞过派中央军进驻地方,也调动过藩镇的部队去别处戍守,玩的是一招“掺沙子”。可这顶多是添点堵,没动到人家的根基。到了周世宗柴荣,那也是个雄主,他想的办法是,你地方强,那我就让中央禁军比你更强。他又是招募天下壮士,又是整顿禁军,搞得京城的部队战斗力爆表。
但说到底,这些都像是给大树修剪枝叶,根子还在那儿。地方藩镇的军队,依旧是他们的私家武装,个个兵强马壮。
赵匡胤这位老兄,那可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他太懂军人的心思了。他琢磨着,要玩就玩个彻底的,不能只想着压制,得釜底抽薪。
他的思路,说白了就三个步骤,环环相扣,一步都不能错。这就是后来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他跟宰相赵普定下的“削藩三策”。
第一步,叫“稍夺其权”。这事儿他办得相当有艺术感,就是那场流传千古的“杯酒释兵权”。找个机会,把石守信、王审琦这些当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哥们儿请来喝酒。酒过三巡,老赵同志长吁短叹,说自己天天愁得睡不着,就怕你们哪天也被人黄袍加身,身不由己。
这话一出,酒桌上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是聪明人,第二天纷纷上表,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请求解除兵权,回家养老。赵匡胤呢,也给足了面子,赏赐良田豪宅,让他们当富家翁去,权力平稳过渡。
第二步,叫“制其钱谷”。光把将军们弄走还不够,藩镇的财政大权得收回来。朝廷派文官去当“知州”,把地方的财政、行政权力牢牢抓在手里。以前节度使自己收税养兵,现在不行了,钱粮都得先上交中央,再由中央往下拨。这么一来,地方就算有兵,也成了没奶吃的娃,闹腾不起来了。
这两步棋走完,基本上把藩镇的爪牙都给拔干净了。地方节度使成了空头司令,手里没权又没钱,就剩下一个光杆头衔。
这时候,最关键的第三步,也是最狠的一招,才正式登场——“收其精兵”。
乾德三年,赵匡yll胤下了一道命令,让天下各州府,把本地最骁勇善战的士兵,登记造册,送到京城来,补充中央禁军。
这命令一下,地方官就犯难了。什么叫“骁勇”?标准是啥?
您猜怎么着?老赵早就想到了。他派人做了两种“标准模特”发往全国。一种是派真人,从禁军里挑出一些身强力壮的士兵,作为“兵样”,送到各地巡回展示。地方上就照着这个标准来挑人。
后来觉得真人来回跑太麻烦,干脆升级了,用木头做了人形的“木梃”,规定了身高、臂长、胸围的标准。地方征兵,得拿这木头人比量,符合标准的,才能往京城送。
这招简直是绝了。它把挑选精兵的权力,从地方节度使手里,直接收回了中央。
为了让这些被选中的精兵安心来京城,赵匡胤还给出了优厚待遇。给钱给房,帮他们娶媳妇安家。范仲淹后来都说,大宋的办法就是把兵都聚到京城,好吃好喝养着,给足了赏赐。
命令下去没俩月,各地就送来了几万精锐。到了京城,军头司还要再筛一遍,优中选优,剩下的才被编入禁军。
这棋下得可真叫一个绝。他早在几年前就埋下了伏笔。建隆二年的时候,他就下令让禁军和地方军队,都把自己的精锐士兵登记一下。当时大家都没明白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地方节度使一看,哦,京城禁军也这么干,那就照办呗。谁能想到,老赵这是在提前摸底,把你家有多少好兵,他心里早就有一本账了。你想藏私?门儿都没有。
可问题又来了,这么多精兵都弄到京城,几十万张嘴要吃饭,朝廷养得起吗?
赵匡ullary胤自然有他的算盘。他刚登基那会儿,就对禁军内部动了一次大手术。他把禁军里那些老弱病残的士兵挑出来,给他们贴上一个标签,叫“剩员”。
这些人不裁掉,因为在那个募兵制的年代,裁兵等于制造流民,容易出乱子。怎么办呢?让他们去干杂活,修个宫殿,建个园林什么的。工资嘛,只有正规军的三分之一。
这么一操作,既安置了老弱,又净化了禁军队伍,战斗力瞬间提升。更重要的是,禁军里一下子空出了大把的编制和预算。地方送来的精兵,正好填补这些空缺,朝廷的财政压力一点没增加。
后来,他还搞“便殿阅武”,皇帝亲自检阅部队,表现好的升级,拿高工资;表现差的,直接划入“剩员”队伍。用经济杠杆,把禁军的战斗力催发到了极致。
光这么做还不够,赵匡胤还借着打仗的机会,有意消耗地方部队。比如打荆南、湖南的时候,他派出去的大多是地方州兵,自己的禁军就动用了几千人。仗打赢了,地盘扩大了,地方藩镇的兵力也被消耗得七七八八,真是一举两得。
等到灭了后蜀、南汉、南唐这些割据政权,他会把对方最精锐的部队直接收编,比如蜀军的精锐被编成“奉义”“怀恩”等军,南汉的精锐成了“广德军”,南唐的则叫“归政军”。其中最精锐的一百二十名蜀军士兵,还被组成了“川班内殿直”,成了皇帝的贴身卫队。
这么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中央禁军是越打越强,越收越多。而地方呢?精兵全被抽走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连日常军事训练都很少搞了,慢慢地就演变成了只负责修桥铺路、看守仓库的“厢军”。
为了防止地方军队再冒出新苗子,朝廷连招兵的源头都给掐断了。规定地方招募新兵时,一旦发现是好苗子,必须直接送到京城,不许留在本地。
这么一来,地方彻底没了跟中央叫板的本钱。司马光就说,各藩镇都知道自己的兵不如京城的精锐,所以谁也不敢有二心。
当然,兵都集中在中央,地方防务空虚怎么办?赵匡胤的办法是,把强大的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驻守京师,叫“卫军”,一部分派驻到全国各地,叫“屯驻军”。这样既能守卫地方,又能形成“内外相制”的局面。京师的部队可以监视地方的,地方的部队也能在京师有变时前来勤王。
为了防止驻扎在外的禁军将领拥兵自重,他又发明了“更戍法”。驻军每隔三年就要换一个防区,兵动将不动。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兵无常帅,将无常师”的局面,将领跟士兵之间形不成牢固的私人关系,彻底杜绝了军阀再起的可能。
赵匡一整套制度设计下来,确实高明,它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把唐末五代以来一百多年的藩镇痼疾给彻底根治了。大宋王朝也因此享受了百余年的内部和平,再没发生过“犬吠之惊”。
说句公道话,赵匡胤的成功,除了他本人手腕高超,也确实吃了点时代红利。五代十国的战乱,本身就是对旧有藩镇势力的一次次大洗牌。加上周世宗柴荣已经为他打下了一个强大的禁军底子和富庶的淮南之地,他才能如此顺利地推行自己的方案。
不过,任何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赵匡胤的这套“强干弱枝”的办法,在当时是灵丹妙药,可传到后世子孙手里,就成了慢性毒药。把所有精兵都集中在京城,导致边防极度空虚。而且,庞大的军队规模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毁灭性的负担,到了宋仁宗时期,军费开支甚至能占到国家现金收入的八成以上。
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金兵南下,一旦攻破汴京,整个国家的军事精华就全军覆没,徽钦二帝被掳走,酿成了“靖康之耻”。
所以说,赵匡胤的制度设计,解决了眼前最大的矛盾,却也埋下了日后最深的隐患。他的后代们,只学会了守成,却忘了根据时局变化去调整这套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祖宗之法”,最终被历史淘汰,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