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八年,也就是公元634年的9月份,李世民在庆善宫摆了个大酒席。尉迟敬德一来,看到有人坐的位置比他还要靠前,立马就火了,他嚷嚷着:“你干了啥大事啊,凭什么能坐我前面?”
坐在尉迟敬德旁边的任城王李道宗,瞧出气氛不对劲,连忙站出来说好话,想帮尉迟敬德消消气。
结果,尉迟敬德猛地转身,一拳就揍在了李道宗的脸上,把李道宗的一只眼睛差点儿给打瞎了。
李世民瞧见尉迟敬德行事鲁莽,竟然动手打了自己的堂弟,当下脸色铁青,发了好大一通火,把在场的人都给镇住了,就连原本气呼呼的尉迟敬德也立刻安静了下来。
尉迟恭,也就是尉迟敬德,是山西朔州人,他挺晚才跟了李唐。这人小时候当过铁匠,但武艺也挺好,而且性格直爽,重视情义,在老家那边有点小名气。
隋朝快完蛋的时候,到处都在打仗,尉迟敬德琢磨着,老待在铁匠铺里也没意思,不如出去闯一闯,说不定能混出个名堂,于是他就投了军。
尉迟敬德特别擅长用马槊,勇猛得很,在打翟松柏、刘宝强、王须拔、历山飞这些人的仗时,老是赢,因此立了好多功,被升为了朝散大夫、正议大夫。后来,他跟着刘武周一起反抗隋朝,还被封为了副将。
跟着刘武周,尉迟敬德确实赢了几仗,但历史的走向,最后还是偏向于更强的一方。
公元620年的时候,李世民作为秦王,按照他老爹李渊的吩咐,亲自带着大军去攻打刘武周。刘武周一看情况不妙,连忙派出了手下最厉害的两位猛将,尉迟敬德和宋金刚,让他们去迎战。
李世民不仅自己打仗厉害,他的手下也是高手一大堆,智囊团满满当当。经过几场对战,宋金刚被打得节节败退,最后干脆自己先溜之大吉了。主将都逃走了,这仗还怎么继续?尉迟敬德虽然勇猛无比,但也难以一人支撑大局,他的兵马伤亡惨重,最后只能被困在介休和永安这两座孤立无援的城里。
这时候,李世民表现出了他重视人才的一面。他很久以前就听过尉迟敬德的大名,晓得这是个了不起的勇猛战将。虽说打败他不难,但要是能把他收为己用,那意义可就大了。所以,李世民派出了自己的亲堂弟李道宗,他也是个勇猛无比的将领,还带了个能说会道的宇文士及,一起去劝尉迟敬德投降。
李道宗和宇文士及站在介休城外面,朝着城墙上大喊:“城楼上的尉迟将军,听好了!现在刘武周已经不行了,宋金刚也跑得没影了,将军你还何必跟着一个快完蛋的人混呢?我们秦王可是个爱才的人,只要将军你愿意投降,他肯定不会记恨你以前的事儿,还会给你个大官当当!”
尉迟敬德早就耳闻秦王李世民的大名,晓得他年少有为,待人诚恳,便和副将寻相合计了一番,最后拍板决定,打开城门,把介休和永安两座城池拱手相让,归顺了李世民。
见到尉迟敬德后,李世民说话算话,立马就让他当上了右一府统军,还是管着以前的手下。并且,他还把尉迟敬德留在自己身旁,一块儿去攻打洛阳那势力强大的王世充。
就在大军准备攻打洛阳之际,那些之前跟尉迟敬德一块投降的寻相,以及刘武周手下的一些老将,心里头还是七上八下的,说不定打着别的算盘,最后干脆脚底抹油,跑了。
这一闹可惹了大麻烦。寻相一溜烟跑了,大家立马就把眼光盯上了尉迟敬德。你想想,你俩是一块儿投降过来的伙伴,现在他拍拍屁股走人,你是不是也心里打着小九九,想着别处呢?
那会儿,唐军里大家伙儿议论不断,好多将领心里都犯嘀咕,怕尉迟敬德不靠谱,要是他在战场上突然倒戈,那可咋整,所以就先把尉迟敬德关在了军营里。
大将屈突通和殷开山满脸愁容地去找李世民,对他说:“秦王啊,尉迟敬德和他那些老部下心思难猜,你看寻相都已经逃走了,尉迟敬德也可能靠不住。我们觉得,还是早点解决掉他,省得以后出麻烦!”
但李世民拒绝了他们,他对两位将军说:“屈突将军,殷将军,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不过,我跟你们的想法不太一样。你们琢磨琢磨,要是尉迟敬德真想逃跑,真想跟寻相他们一起造反,那他为啥不早不晚,非得等到寻相都跑了,他却还没动静呢?要是他真有那个心思,肯定早就跟寻相一起动手了,说不定还抢在前面,那样胜算才大嘛。可现在寻相跑了,他却留了下来,这不正好说明他没打算叛逃吗!”
屈突通和殷开山对视了一眼,心里头还是有点儿忐忑,不过也没再多说什么。
李世民随后做了个更出人意料的决定,他马上让人放了尉迟敬德,还亲自到营帐门口去迎接他。
当尉迟敬德站在李世民面前时,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会咋样。可出乎意料的是,李世民非但没怪他,还笑眯眯地对他说:“敬德啊,我知道你吃了不少苦头。那些外面的流言蜚语,你别往心里去,我信得过你!”
说着,李世民吩咐手下搬来了大堆的金子和银子,笑着对尉迟敬德说:“这些你都拿着,至于你是想继续跟着我,还是想走,都由你自己说了算。要是你愿意留下帮我,大门随时为你开着;要是你觉得这儿不顺心,想走,我也不会拦你,这些钱就当是给你的路费了。”
这一回,尉迟敬德真是被打动了心。什么才是“好汉为懂自己的人拼命”?这不就是嘛。他本是个投降的将领,刚才还差点被砍头,没想到这么快就被主将如此真诚地对待。
尉迟敬德咚地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点哭腔说:“秦王这么信任我,我还能说啥呢。从今以后,我这条命就是秦王您的了,您让我干啥我就干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过了几天,为了展现更多的信任,或者说想出去放松一下心情,李世民便带着尉迟敬德等几个贴身的随从一起去打猎了。
真没想到,这次狩猎差点要了李世民的命。
他们正追着猎物跑呢,忽然间,远处尘土飞扬,喊打声连天响。一看,原来是王世充亲自带着好几万步兵骑兵,汹汹地冲了过来,不偏不倚,正好撞上了李世民的队伍。
王世充的队伍里有个厉害的战将,叫单雄信,他眼疾手快,一下子就瞅见了李世民,大喊一声,骑着马挥着长枪,就朝着李世民冲去,打算先把领头的抓起来。
那时候,李世民身边的人寥寥无几,处境极其危险。就在这紧要关头,始终跟在李世民身旁的尉迟敬德挺身而出,他大喝一声:“快护住秦王!”
尉迟敬德策马冲在前头,举起长矛一挥,就像一道黑色的旋风扑向单雄信,猛地一枪就把单雄信从马上刺了下来。
这一刻,王世充的军队惊得下巴都快掉了,就连李世民的手下也看得愣住了。尉迟敬德毫不迟疑,保护着李世民左躲右闪,一路拼杀,硬生生闯出了一条活路,逃出了敌人的包围。
接着,他就像一只勇猛的老虎冲下山来,带着秦王身边的马队,转身冲进了敌人的队伍,把王世充的军队打得乱七八糟,四处逃窜。没过多久,唐军的主力部队就到了。这一仗,尉迟恭不仅帮李世民捡回了一条命,还活捉了王世充手下的大将陈智略,抓到了六千多名装备很好的长矛骑兵。
仗打完了,李世民瞧见尉迟敬德一身是血,却依然气势汹汹,心里头那个惊讶、高兴加感慨啊。他赶紧走上前,拍了拍尉迟敬德的肩头,真心实意地说:“敬德兄弟,老话说得好,‘好人有好报’,这话真是一点没错。前几天我信任你,放了你一马,今儿个你就救了我的命。这好人得好报,来得可真快!” 说完这话,他马上就让人再赏给尉迟恭一箱金子一箱银子,好好表彰他救驾的大功劳。
经过这次事情,尉迟敬德在秦王府里算是站稳脚跟了,真正成为李世民最信任的大将。他对李世民的忠心,一点也没变。
尉迟敬德在那场战斗中救了李世民一命,从此就成了秦王身边最铁的勇士。在战场上,他无人能敌,那股勇猛劲儿让敌人闻风丧胆,就连自己这边的人也得小心应对。他不仅骑马持枪冲锋陷阵是一把好手,还有在马上空手夺枪的高超技艺。这不,有人心里不服,想瞧瞧他的真本事呢。
这个人就是李世民的亲弟弟,齐王李元吉。李元吉同样是个能带兵打仗的,他自认为很了不起。一听说尉迟敬德使马槊特别厉害,他心里就有点按捺不住,还有点不服气——你一个投降过来的人,怎么能比我们这些李家自己的人还出风头呢?
后来有一天,李元吉找到了尉迟敬德,说要和他一起比比谁的马槊更厉害。
为了大家都“和和气气”,不闹矛盾(也免得自己吃亏),李元吉建议把马槊上的尖利金属头(就是槊尖)给卸掉,直接拿着棍子比划。
尉迟敬德一听这话,眉头立刻皱了起来,满脸的不在乎,那黑黝黝的脸上仿佛在说“你差远了”。他大大方方地回答:“齐王啊,你那武器装不装尖儿都一样,反正也碰不到我。你要是真想比试,就装上尖儿来吧,我有分寸,不会伤到你。至于我这边的嘛,刃得卸了,不然一不小心伤了你,那可就不好了。”
这话说得太嚣张了,简直就是明摆着看不起李元吉。李元吉一听,脸色红白交加,心里窝着火,可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也不能退缩。于是,两人就开始比试起来。
不用说也知道,尉迟敬德功夫比李元吉高出一大截,就算他故意让着李元吉,李元吉还是一连输了三次,每次都被尉迟敬德轻描淡写地击败,显得特别狼狈。比试一完,李元吉嘴上可能说认了,但心里头对尉迟敬德的怨恨,已经悄悄埋下了根。
这事儿结怨可深了,不光是因为比武失败。李世民立下大功,名声越来越响,这让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感到非常不安。他们兄弟间的裂痕越来越大,简直就像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了对付李世民,开始琢磨着怎么拉拢秦王府里的大臣和将军,实在不行,就干脆把那些铁了心跟着李世民的人给解决掉。
尉迟敬德这位既勇猛又忠心的大将,自然成了他们特别“留意”的人物。太子李建成先是采取了温和手段,派人给尉迟敬德送去满满一车金银财宝,那分量可不轻,数量多得惊人。意思就是:跟我混,好处肯定有你一份。
面对这天大的财富,尉迟敬德一点儿也不心动,连大门都没让送礼的人进,直接就把他们打发走了。他还托人给太子带了句话:“太子啊,想当年是秦王救了我尉迟敬德的命,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现在吃着秦王的俸禄,在秦王府当差,还没为太子您做过什么贡献呢,哪敢接受这么重的赏赐啊?再说了,我要是收了礼,不就成了背叛秦王的人吗?这种不忠不义的事儿,尉迟敬德可做不出来!”
李建成一听回报,脸立马拉得老长,气呼呼地把礼单扯得稀巴烂。从那以后,他算是彻底对尉迟敬德失望了,两人也再没了交集。
尉迟敬德感觉这事儿挺严重,连忙跑去告诉李世民。李世民听后,没夸他忠心耿耿,反而皱起眉头,有点担心地说:“敬德,你做得没错,但方法可能不太好。”他想了想,又说道:“要是下次他们还送东西来,你就收下吧,别有什么顾虑。你要是不收,反而会惹恼他们,让他们觉得你非要跟他们斗到底,这样对你不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呢。”
李世民这番话,既看透了兄弟们的坏心思,也担心着手下人的安全。只不过,尉迟敬德这人太直率,可能根本没想到这一层深意。
不出所料,李世民的担忧应验了。既然软的不行,李元吉就打算来硬的。他心里一直记着比武输给尉迟敬德和礼物被拒的仇,早就把尉迟敬德当成了必除之而后快的死对头。于是,他偷偷派了杀手,想要尉迟敬德的命。
尉迟敬德不知咋的就提前得到了这个消息。要是换成别人,肯定早就紧张起来,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准备好应对一切了。
可尉迟敬德却偏偏与众不同,他干脆把府邸大门大敞着,就连晚上睡觉时卧室的门也不关,就这么坦然自若地躺在床上酣睡。这股子勇气,真让人惊叹不已。
那些杀手好几次悄悄摸到尉迟府周边,一见大门敞开着,一点防备都没有,心里反倒嘀咕起来,生怕有埋伏,愣是一步也没敢迈进他的卧室。尉迟敬德就用这一招“虚张声势”,让暗杀计划泡了汤。
一个办法不行,李元吉又想了个新招。暗杀尉迟敬德失败后,他跑到他爹唐高祖李渊那里,夸大其词地告尉迟敬德的状,说他仗着自己有功就骄傲自大,不遵守规矩,甚至可能心怀不轨。
李渊心里本来就怕李世民功劳太大,盖过了自己这个皇帝的风头,再加上李建成和李元吉在一旁不停挑拨,他一生气,就真的下令把尉迟敬德关进了京城的大牢,还打算要杀了他。
李世民这下可急眼了。要是没了尉迟敬德,对他来说就像少了个得力助手。他连忙跑到李渊那儿,一个劲儿地求情,把尉迟敬德立下的大功和一片忠心说了又说,甚至还愿意用自己的功绩来给他打包票。经过他一番死缠烂打、好说歹说,李渊总算是心软了,这才把尉迟敬德从生死边缘给救了回来。
经过这一连串的事情——比武结下梁子、不收礼反成仇、暗杀、诬告、被关起来——尉迟敬德深深感受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的狠毒,他更加下定了决心要跟着李世民。他心里明白,只有李世民能保护他,也只有跟着李世民,他才有活路。
到最后,事情闹得不可开交,终于出事了。公元626年六月初四那天,李世民想了个法子,觉得先动手比较好,就在皇宫的玄武门那儿安排了人手,等着捉拿李建成和李元吉。
战斗一开始,情况就变得非常可怕。李世民虽然亲手把太子李建成给干掉了,但自己也遭了殃,被李元吉的手下射中了马,一下摔了下来。就在这紧急时刻,李元吉冲了上来,夺过弓箭,紧紧勒住李世民的脖子,李世民眼看就要被憋死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骑着马飞奔而来,大声吼叫,对着李元吉就是一箭射去,那箭速度飞快,直击目标,一下子就把李元吉给射中了。这位齐王殿下被箭射中,立刻倒下,当场就没了命。
尉迟敬德救了李世民之后,事情还没结束。他明白,仅仅除掉建成和元吉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迅速掌控大局。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带着一支精兵,直冲进了李渊住的皇宫里。
瞧着满身是血的尉迟敬德,还有他背后那些凶神恶煞的士兵,李渊还能讲啥?吓得他只能老老实实听尉迟敬德(其实是李世民的主意)的,写了道诏书,说定李世民做太子,以后国家大事都由太子来管。
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功劳最大。他紧要关头救了李世民一命,还射杀了李元吉,最后还负责去“拿来”圣旨,稳住了整个局面。
后来,李世民按照功劳大小给人发奖励,这位大功臣当然也得到了不少好处。尉迟敬德被赏了一万匹绢帛,不仅如此,连之前齐王李元吉的房子和全部家当,现在都归了尉迟敬德。
同年的九月份,李渊很“懂事”地把皇位让了出来,自己做了太上皇,而李世民就坐上了皇位,成了唐太宗。这时候,尉迟敬德也被提拔为了右武候大将军,还被封为吴国公,享受着一千三百户的税收待遇。
这时候的尉迟敬德,真是春风得意,做到了大臣中的顶尖位置,是李世民手下公认的头号猛将。这风光是他拿命换来的,算是好事一桩,但也正是“坏事”的起点,因为尉迟敬德开始有点“仗功自傲”了。
从古至今,文人和武将就不怎么对盘。尉迟敬德原来是个铁匠,性情直率,打仗时习惯快刀斩乱麻,可一到朝廷里,对那些拐弯抹角的事儿就不太感冒了。他总觉得自己战功赫赫,连皇帝的命都救过,平定天下也是出了大力的,所以就看不上那些舞文弄墨的文官。他特别爱在众人面前揭人短,特别是在朝廷会议上,看谁不顺眼,或者觉得哪个大臣有错,经常是不管不顾,挽起袖子就一顿批评,丝毫不留情面。
特别是像长孙无忌,他是李世民的大姐夫,也是最重要的智囊,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这对“智谋搭档”,他们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这些人要是被尉迟敬德抓到一点小错误,他肯定会毫不留情地当面斥责。这让刚坐上皇位,正努力想让朝廷安稳、让文官武将和睦相处的李世民感到非常苦恼。
李世民心里清楚,尉迟敬德这人心眼不坏,就是性子急,对朝堂那套规矩不太懂。可他是我的得力干将,立下赫赫战功,也不能随便就训斥他。但老这样也不行啊,朝廷毕竟不是战场,不能光靠嗓门大和力气大说话。
李世民左思右想,觉得或许可以让尉迟敬德先去京城外面躲躲风头。一来是让他到地方上锻炼锻炼,看能不能改改他那急脾气;二来也能让朝廷里暂时安静点,不用老是看着文官武将们针锋相对。
所以,在公元629年,也就是贞观三年的时候,李世民决定让尉迟敬德去外地任职,做了襄州的都督。在他出发前,李世民大概还耐心地叮嘱他说:“敬德啊,襄州是个重要的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事情都很多,你得多花点心思。还有啊,到了那边,遇到事情要多听听别人的看法,别急着做决定,不能像在京城的时候那么冲动了。”
尉迟敬德估计就随便哼哈了几句,心里头的想法谁也猜不透。他可能以为皇上这是把他给“发配”了,又或许觉得去外地总比留在京城天天被人盯着要自在些。反正,他打包好东西,就骑马上任去了。
在襄州度过了三年后,尉迟敬德接着被派去做了同州刺史。这几年他在外面,处理军务可能还是一样果断迅速,但性格脾气上,看起来并没有像李世民所希望的那样沉稳下来。他那骨子里的骄傲和直性子,哪里是当几年地方官就能轻易改变的呢?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公元632年。按照老规矩,地方上的官员得定期回京城,跟皇帝当面说说自己的工作情况。尉迟敬德也回到了他好久没回的长安。李世民见了他,心里或许还抱着一丝念想,希望这几年的外地历练能让他有所成长,性格能变得沉稳些。可没想到,没过多久发生的一件事,就让李世民的这点念想彻底没了,还差点惹出了大乱子。
这年九月,刚好赶上李世民的庆善宫建好了,皇帝非常高兴,就在新盖的宫殿里办了场大酒席,请了好多大臣来吃饭。一来是为了庆祝新宫殿,二来也是想好好犒劳犒劳大家。能被皇上邀请来参加这场皇家宴会的,可都不是一般人,都是王公贵族、文臣武将这些大人物,大家欢聚一堂。
尉迟敬德是大功臣,还被封为了吴国公,所以这次宴会肯定请了他。他好几年没回京城了,这次回来感觉自己又精神焕发了。他换上了一身新朝服,迈着大步走进了宴会厅。这种大场合,座位都是有讲究的,得按官职、爵位还有跟皇帝的关系来排,一点都不能错。尉迟敬德瞧了一眼,发现自己的座位还挺靠前呢。
正当他要坐下时,眼角一瞄,猛然看见居然有人座位在他前面,尉迟敬德顿时火冒三丈。他心里想,论起打仗立功,谁能及得上他?说到在玄武门救皇上的大功,谁又能跟他较量?怎么有人敢坐在他上头?这简直就是瞧不起他立下的汗马功劳。
尉迟敬德不管那么多,直接冲着坐在他上面那位(史书没说具体是谁,但肯定是有点身份的人)就发了火,大声嚷嚷起来:“你有啥功劳啊,凭啥坐在我上面?”
这一声吼,把大厅里的吵闹全给盖住了。音乐停了,笑声没了,大家的眼睛都齐刷刷看向尉迟敬德。被他直接点名批评的那位官员,想必脸都吓青了,呆呆地站在那儿,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这时候,坐在尉迟敬德旁边的一位赶紧起身,想缓和一下气氛。这人就是任城王李道宗,李世民的亲堂弟,也是个打仗厉害、名声挺好的皇族王爷。以前劝尉迟敬德投降时,他也有功劳。虽然他此刻坐在尉迟敬德旁边,按身份地位也不低,但他性格挺谦逊的。
李道宗瞅见气氛不对头,赶紧凑到尉迟敬德跟前,笑眯眯地打圆场:“哎,国公爷,别动气,别动气。今天是皇上大喜的日子,咱们都是来给皇上捧场的,何必为这点芝麻绿豆大的事儿闹得不愉快呢?来来来,有啥话咱坐下来好好说,我给您满上,咱干了这杯,消消火。”说着,他还想去拉尉迟敬德的袖子,让他坐下聊聊。
谁又能料到,这番好意的劝告,在怒火中烧的尉迟敬德眼里,简直就是往热油锅里洒水。他可能以为李道宗在帮倒忙,二话不说,猛地一转身,朝着李道宗那和善的脸庞,一拳就打了过去。
这一拳可狠了,不是闹着玩的。尉迟敬德啊,那可是战场上拼杀出来的猛男,力大无穷。李道宗虽说也是个武将,但哪能扛得住尉迟敬德这突如其来、带着怒气的一拳?他哎哟惨叫一声,被打得摇摇晃晃往后退,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脸上立马就破了相,鲜血直往外冒。更糟糕的是,这一拳正打在他的眼眶上,李道宗眼前直冒金星,一只眼睛当场就差不多瞎了。
这一瞬间,庆善宫里乱成了一团,人人瞠目结舌。
坐在皇位上的李世民,脸色一下子变得非常难看。刚才还挂着笑的脸庞,此刻冷得跟冰块似的。他猛地一下站了起来,眼神像刀子一样盯着尉迟敬德。宴会的气氛,从欢乐突然降到了极点。在场的所有文武大臣,一个个吓得不敢出声,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李世民忍着气,瞅着下面还在喘大气的尉迟敬德,又瞧了瞧捂着眼直哼哼的李道宗,接着把全场的人都看了一遍,大声跟大家说:
我平时爱翻《汉书》,看到汉高祖刘邦杀掉那些有功之臣的事,心里老为韩信、彭越他们感到难过,也觉得高祖有点儿心胸狭窄。因此,从我当上皇帝后,就一直提醒自己,得吸取这个教训,得好好对待那些功臣。
大厅里,李世民的话语在回响,每个字都像锤子一样敲打着众人的心。尉迟敬德也傻眼了,心想皇上这话究竟是啥意思呢?
李世民又把眼神放到了尉迟敬德那儿,话说得更重了:“尉迟敬德啊尉迟敬德,你官当得大,爵位也高,都做到人臣顶峰了,却还不知道收敛点,老是犯法,嚣张得不行。今儿个还在我的宴会上,直接动手打了宗室亲王。我现在才算明白,韩信、彭越他们被杀,说不定真不是汉高祖心狠手辣、不讲情面的问题!”
这话一说出来,大殿里的所有人都惊呆了。李世民竟然把尉迟敬德跟那些因为造反或者做坏事被杀掉的韩信、彭越相提并论。这意思就是说,尉迟敬德要是再这样,恐怕也会落得跟他们一样的下场。
刚才还气得火冒三丈的尉迟敬德,一听到这话,立刻就冷静了下来,“扑通”一下跪在地上,脸上的肉不停地跳动。他就算再笨也知道,这次皇帝是真的生气了。
就在这时,李道宗半边脸已经肿得老高,眼睛也快睁不开了,可他还是硬撑着被人搀了起来。他一只手捂着受伤的眼睛,竟然还在为尉迟敬德说好话。
李道宗劝道:“皇上别生气了,我没事,就是点小擦伤,不碍大事。吴国公他也是心急火燎的,不是故意要伤人,真的是个无心之举。我求皇上念在他以前立下大功的份上,别对他罚得太重了。”
说真的,李道宗这些话,真的看出他是个大度的人。都被打成这样了,还能替别人说话,真是不简单。
李世民的怒气因为李道宗的求情而缓和了点,他心里还是记得尉迟敬德的功劳和往日情分,不愿意真的动手杀了这个曾救过自己命的功臣。虽然他脸色还是紧绷着,但没那么生气了。
李世民望着跪着的尉迟敬德,话说得温和了点,但警告的味道更重了:“敬德啊,你得记住,管国家,两件事最关键:奖励和惩罚。奖惩得当,国家才安稳。我可以给你功臣该得的荣耀和好处,但那些‘过头的好处’,超出规矩的放纵,不能老是给,不然国家的法律何在?我希望你以后,多留点心,管好自己的嘴巴和行动,别再做让自己追悔莫及的事儿了!”
讲完之后,李世民挥了挥手,说宴会到此为止,然后就转身离开了。
庆善宫的那次大闹,给尉迟敬德好好地上了一课。从那以后,尉迟敬德就像换了副面孔,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傲慢无礼,而是变得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在朝廷上再也不敢轻易责怪他人,对待别人也礼貌多了,真正开始管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李世民那次既给甜头又给教训的做法,总算是见效了。
可是没多久,新的麻烦就无声无息地来了。
有一天,李世民把尉迟敬德叫到宫里,单独跟他聊,说:“敬德,有人跟朕告密,说你心里有想法,可能要造反呢。”
这话一说出来,尉迟敬德心里的憋屈就憋不住了,他一气之下扯掉上衣,露出黑黝黝、满是肌肉的胸膛和后背,上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伤疤。这些伤疤,有的深有的浅,有的是刀伤,有的是箭痕,还有的是长矛刺的,全都是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留下的印记。
尉迟敬德撩起衣服,露出身上的道道伤疤,情绪高涨地对李世民说:“皇上,我确实干了些‘大逆不道’的事儿。想当初,我跟着您南征北战,东拼西闯,打下了这江山,这些伤疤就是证据。那时候,谁敢说我是个反贼?现在国家安定了,反倒有人嚼舌根,说我尉迟敬德要造反了吗?”
到头来,就连那个在战场上从不轻易掉泪的硬骨头尉迟敬德,眼眶也忍不住湿润了起来。
望着老将身上那些吓人的伤痕,李世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眼眶都湿润了。他赶紧迈步上前,亲手帮尉迟敬德把衣襟扯平整,语气也变得和缓:“敬德啊,快把衣裳穿好。朕啥时候怀疑过你呢?要是朕真听了那些坏话,今天还会把你叫来,当面跟你说这些嘛?正是因为朕对你一百个放心,才把这些流言蜚语告诉你,好让你心里有个底。你干嘛这么激动上火呢?”
可能为了再多给这位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将一些安慰,没过多久,李世民打算把自家一个闺女许配给尉迟敬德。
那时候,这可是无上的光荣,等于说成了皇帝家的亲戚,身份地位那是又高又稳。对一个带兵打仗的人来说,这差不多就是做大臣能到的最高位置了。按理说,尉迟敬德应该满心感激,磕头谢主隆恩才是。
不过,尉迟敬德的反应又一次让大家惊讶,他客客气气地推掉了这门婚事。他的说法既直接又让人动容:“皇上您的好意,我真是心领了。只是我家里已经有位夫人,当年我是个穷铁匠,一穷二白的时候,她就跟了我,一起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从没离开过我。现在我稍微有了点地位,哪能抛弃糟糠之妻呢?古人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话真是一点不假。我可不能做那种忘恩负义的事,请皇上原谅。”
李世民听了他的解释,虽然感觉挺意外,但也没硬逼着他。可能啊,他更看重尉迟敬德这种讲情重义的性子。
在公元643年,也就是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尉迟敬德向李世民请求退休回家养老,李世民就给了他一个很高的官位叫开府仪同三司,还特许他五天去一次朝廷。没多久,李世民又叫人画了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在专为表扬大功臣建的凌烟阁里,尉迟敬德在这二十四个人里排第七。
尉迟敬德到了晚年,迷上了炼丹药,常在家里弹弹琴来取乐,不怎么和外面的人打交道。他在唐高宗显庆三年,也就是公元658年去世,活了73岁,被追赠了“忠武”的谥号,并且被安葬在唐太宗的昭陵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