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里,曾经有两国考虑过合并成为超级大国,甚至已经想好了新的名字。
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常”,指的是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这五个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中拥有否决权,也就是说,只要这五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投下否决票,那么安理会的决议就不能通过。这五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他们的立场往往会影响国际决议的结果。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成员国——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和英国——在国际上拥有特殊的地位。他们手中的否决权尤其引人注目,只需一票就能阻止安理会决议的通过。
这种权力体系是在二战后确立的,体现了当时的世界形势。
二战结束后,全球局势一片混乱。虽然英国和法国赢得了战争,但它们的实力已经大大减弱。这些国家正遭受经济下滑的困扰,同时还要面对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浪潮。此外,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新兴超级大国的对峙也给它们带来了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和法国曾经考虑过合并,希望通过联合增强实力,成为一个能与美国和苏联抗衡的大国。
这两次合并的想法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一次是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的时候,另一次则是在1957年。
两次提出的方案都是关于英法两国合并,甚至还起了个名字叫“盎格鲁-法兰西共和国”。尽管最后都没有实现,但这反映出当时欧洲国家在全球舞台上努力求生存的无奈和挣扎。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中的合并建议
这件事是怎么开始的呢?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突然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条运河是地中海和红海之间的关键通道,对于英国和法国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石油运输和全球贸易而言,它就像是经济的生命线。
那时候,英国和法国在苏伊士运河公司里占有大量股份,纳赛尔的举动直接让这两个国家丢了面子。他们心里憋着一股气,决定联合以色列,想通过军事行动夺回运河的控制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危机。
刚开始不久,军事行动就遇到了障碍,美国和苏联纷纷表态反对。美国不希望英法继续在第三世界推行殖民政策,而苏联则想借此机会增强自己在中东的影响力。
因为受到国际上的很多压力,再加上联合国的干预,英国和法国最终只好悄悄撤走了军队。这件事使得两国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真是颜面尽失。
合并的建议是从哪里来的呢?
就在那个时候,法国总理居伊·摩勒突发奇想,去找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商量,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不如我们两个国家合并成一个吧!
这个新国家的名字都想好了,叫“英法联合共和国”。摩勒认为,如果英国和法国能够合并,把双方的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就能在国际舞台上重新站起来,不再受美国和苏联的影响。
这个想法听起来挺不切实际的,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当时法国的经济状况不太好,殖民地的问题也很多。虽然英国的情况也不太好,但至少还有一些家底。
摩勒认为,两国合并后可以在经济上互相支持,军事力量也会更强,最重要的是能够共同抵抗美国和苏联的霸权。
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大家好,我来聊聊背后的动机吧。首先,经济和军事上的联合对双方都有利。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陷入了困境,既需要钱又需要士兵。英国虽然也有自己的麻烦,但工业基础还很雄厚。所以,合并可以让两家共享资源,共同应对困难。
在冷战初期,美国和苏联都很强势,这让夹在中间的欧洲国家感到很为难。摩勒心想,如果能有一个强大的欧洲国家,至少可以和美国、苏联分庭抗礼。
第三,苏伊士运河的事件让英国和法国明白,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它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合并或许是一个扭转局面的好机会。
为啥没成?可能是因为遇到了一些困难或者没有坚持下去。有时候,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顺利,需要我们多动动脑筋,找找解决办法。别灰心,坚持下去,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可惜这件事没能成功。英国方面不太同意,艾登认为法国想让英国帮忙解决他们的麻烦。
这两个国家过去经常发生冲突,比如英法百年战争留下的矛盾还没完全解决,文化与政治上的差异也很大,要合并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美国和苏联都不希望欧洲出现一个强大的国家,担心会威胁到它们的地位。因此,这个提议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1957年的再次提议
背景信息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展开。
苏伊士运河危机刚过去没多久,1957年的英法两国还在舔伤口。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战争里越陷越深,国内经济也不景气。英国虽然没那么惨,但全球影响力也在下滑。
两家人都觉得日子不好过,单干太难了,得找点新出路。这时,摩勒又找到英国,重提旧事:我们还是合并吧!
这次的建议有些什么不同呢?
这次摩勒又带来了一些新点子。他不但提议组成“英法共和国”,还建议新国家可以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担任领袖。
这个办法很聪明,既讨好了英国,也让英国人放心,表明法国并不想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不过,从根本上说,这和1956年的提议差不多,都是希望通过合并来解决争端。
动机依旧不变
首先,在经济上互相支持。法国希望通过利用英国的资源来缓解自身的压力,而英国也可以从法国的市场和殖民地获得一些利益。
其次,军事上合作能更好地应对冷战带来的安全挑战。再次,政治上,合并后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会比两国各自为战大得多,特别是在联合国安理会这样的关键场合。
再次未能成功的原因
结果还是没有成功。英国那边并没有表现出兴趣,艾登觉得对英国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风险也很大。两国国内的政治压力也不小,老百姓和政客都不太支持这种“联姻”。
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都在密切关注着欧洲,谁都不想看到有新的势力出现。因此,这次尝试也失败了。
没成功之后呢?
虽然两次合并都没成功,但这件事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影响很大。英法两国发现合并不可行后,就开始探索其他方法。
1957年,法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签署了《罗马条约》,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这是欧盟的早期形式。
英国一开始没有加入,但后来也意识到欧洲一体化是大势所趋,1973年正式加入了EEC。同时,英法在国际上的地位开始下降,冷战基本上变成了美苏两家的游戏。
然而,他们在安理会的否决权却成了他们的保护伞,在关键时刻可以拿出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从全球角度看的启示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英法的这两次尝试,实际上反映了冷战初期欧洲国家的处境。当时,美国和苏联将全球划分为两大对立阵营,欧洲国家被夹在中间,想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非常困难。
英国和法国曾经也有合并的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摆脱现有的限制,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可惜的是,由于实力不足加上国际形势的复杂,这个想法最终未能实现。
换个角度想,那时候咱们中国虽然也挺难的,但是走的路和别人不一样。我们没想着通过合并其他地方来改变现状,而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起来。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现在的国际地位,都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得来的。相比之下,英国和法国在那时候的发展,似乎更多依赖于一些捷径。
总结一下:
总的来说,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英国和法国曾经有过合并为“盎格鲁-法兰西共和国”的想法,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这一过程却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点此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