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歼-20的银色机身划破云霄时,其尾部喷口的蓝紫色尾焰里藏着一个大国崛起的密码——这台被称为“峨眉”的WS-15发动机,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五代机自主动力技术的国家。而在这背后,是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航发)用30年时间,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逆袭故事。一、从“心脏病”到“中国心”的生死突围2011年歼-20首飞时,其装备的俄制AL-31F发动机曾引发争议。这种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三代发动机,最大推力仅13吨,勉强支撑歼-20完成基本飞行任务,却无法实现设计要求的超音速巡航和超机动性能。更致命的是,俄罗斯对核心技术严防死守,连关键部件维修都要求中方整机返厂。这种“心脏病”的阵痛,源自中国航空工业长期存在的“重飞机轻发动机”困境。早在上世纪60年代,涡扇-6发动机因配套项目下马而夭折;80年代引进的英国斯贝发动机,也因无法适应国产战机需求而逐渐淘汰。直到2016年中国航发集团成立,这场关乎国防安全的动力革命才真正按下加速键。 二、攻克“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在四川绵阳的高空模拟试车台上,WS-15经历了地狱般的考验:模拟15000米高空的低压环境中,发动机要在-56℃的低温下瞬间启动,同时承受1447K(约1174℃)的涡轮前温度——这相当于把一块钢铁放在太阳表面炙烤。为了突破耐高温材料瓶颈,中国航发的工程师们研发出镍基单晶合金叶片,其内部采用“定向凝固”技术,使叶片能承受1200℃高温而不融化。最关键的突破来自“三维大推力矢量喷管”。这项技术让发动机喷口能在任意方向偏转15度,使歼-20在超音速状态下仍能做出“落叶飘”等高难度机动。为了攻克这一技术,研发团队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仅密封材料就测试了37种方案,最终采用陶瓷基复合材料,成功将喷管寿命从50小时提升至1500小时。 三、打破垄断的“中国方案”WS-15的性能参数堪称惊艳:最大推力16.18吨(开加力),比美国F-22的F-119发动机多出0.58吨;推重比达到10.5,超越俄罗斯最新的产品30发动机。更重要的是,其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FADEC)能在0.1秒内完成3000次数据运算,实时调整燃油喷射量和涡轮转速,确保发动机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这种技术突破背后,是中国航发独创的“系列核心机”发展战略。以WS-15的核心机为基础,衍生出覆盖10-20吨推力级别的发动机家族:WS-10系列装备歼-10C和歼-16,WS-20支撑运-20战略运输机,而正在研制的WS-25将为六代机提供澎湃动力。
如今,当歼-20B的WS-15发动机轰鸣声回荡在珠海航展上空时,它不仅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完全自主化,更向世界宣告:那个曾被嘲笑“只能造打火机”的国家,已掌握了让战机“心脏”强劲跳动的核心密码。而这一切,都源于中国航发人30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在航空发动机这个最残酷的战场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浇筑了一颗永不衰竭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