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算房贷利息时,国家在算另一笔更大的账——论民生保障背后的"危险平衡术"
反差太大,让人好奇
最近有个怪现象:菜市场大妈一边抢特价鸡蛋,一边骂医保涨价;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看"共同富裕"新闻,还闯红灯——大家对国家兜底民生的理解,可能还不如小区门口"办信用卡送粮油"的销售员明白。
数据在这儿摆着,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里,社保就业加卫生健康一共花了8.2万亿,等于每天往民生领域扔22个"小目标"。但奇怪的是,国家越花钱,某音上"国家养我"的摆烂视频越多——这钱是不是花错地方了?
1. "养懒汉"是瞎说?民生投入的"搅动效应"
有些专家担心福利太好让人变懒,建议他们先试试:拿每月300块的农村养老金能不能躺平?或者用大病医保报销单去付ICU账单?
有数据说,社会保障支出每多1%,大家的消费就多0.3%。再看,中国患者因为生病变穷的比例,从2013年的14%降到2022年的4%。这说明啥?那些说"福利没用"的,脸疼不?
国家兜底不是让你躺着不动,是怕你躺下就再也起不来——毕竟韭菜连根烂了,镰刀再快也割不到。
2. 民生投入是"安全阀":从P2P暴雷到教培寒冬
还记得当年P2P出事,好多人去街上闹吗?现在为啥改跳广场舞了?因为存款保险制度让大妈们知道:就算银行倒闭,50万以内国家管买单。
看数据就知道,2016到2023年,民生支出越多,群体性事件就越少。教培行业出事时,职业教育补贴马上补上来,这就是政策在帮忙。
国家就像个操心的老母亲:既要把熊孩子(资本)关笼子,又得在熊孩子闯祸后擦屁股——民生保障就是那包万能湿巾。
3. 最会算账的是国家:民生投入怎么"不花钱办事"
说国家兜底亏钱的,肯定没算过"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这本账:
花1块钱在营养午餐上,未来能多收0.7块的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数据)
花1万块在职业技能补贴上,能少花5万块失业救济金
美国花6000亿军费维持霸权,中国花6000亿医保维持大家干活的力气——到底谁在搞"战时经济"?
想想以后,再看看现在
等2050年写史书,说到"中国老龄化危机"时,肯定会发现:今天花在民生上的每一分钱,都是未来少付的"社会崩溃违约金"。那些喊"国家养我"的人,建议去北欧体验下高税负的日子。
大家觉得:现在多交税换安全感划算,还是学美国,等破产了再众筹医疗费?评论区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