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赌徒,从不押注已经确定的未来——这是黄仁勋在第三届链博会现场带来的强烈信号。他用中文一字一句地穿透嘈杂会场,在场外围观的人群瞬间屏住呼吸。中文带着一点异国口音,但每一句都掷地有声。他说:“中国对创新的坚定支持与共建繁荣未来的决心,在本次链博会上得到了充分展现。”
这是黄仁勋首次现身中国链博会,更是NVIDIA第一次以如此开放的姿态,用近乎交心的方式,与万亿体量的中国供应链正面对话。他讲述自己的童年、初创的挣扎、首次交付DGX-1给当时名不见经传的OpenAI,“AI”这两个字从未像今天这样浓烈地渗进每个人的生活——但真正让人感到绝望又兴奋的,其实是另一场“暗流”的涌动:AI正绕过过往所有的确定与惯性,把世界推向未知的边界。
在展台的聚光灯下,最具未来感的场景不是几十家人形机器人齐整列队,而是铺天盖地的“合作”与“竞逐”。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2.0,刚刚在全球半程马拉松上“跑赢”了所有人形机器人对手。银河通用的Galbot(G1)正悄然渗透北京数家无人药店——机械臂精准地在货柜操作,轮式底盘悄无声息在过道滑行。就在链博会现场,Galbot背后的人脸,藏着的是和去年全然不同的眼神:更自信,但也更谨慎。他们在等待一场关于未来的话语权重组。
三星堆还是拼装工厂?中国数百个数字孪生工厂同步运转着NVIDIA Omniverse的数字分身,现实与虚拟在厂区重新定义生产极限。天工2.0研发团队成员说:“你永远猜不到明年,这个领域还会再多出多少竞品。”前一秒,天工2.0还在链博会展台与孩子合影,下一秒,后勤负责人已掏出手机,调看下个月供应商的AI优化建议数据报表——每一条数据都可能是一家小企业的生死。
黄仁勋嘴里的“奇迹”,不是随口夸赞。超过150万中国开发者在NVIDIA平台上迭代新模型。阿里、腾讯、百度,各怀杀手锏,没人在乎对手已经走到哪一步——每个人都只盯着自己的产品还能“快多少”,还能“准多少”。OpenAI、Meta、DeepSeek、MiniMax,这些“不同体系”诞生的大模型彼此间有时甚至难以兼容,却在相互角力中把AI的能力极限不断抬升。开源大模型和专有商业模型的争夺,比芯片竞速又隐秘又激烈。在采访间隙,“MiniMax团队觉得最难的,不是算力成本,而是没命地‘卷参数’和创新架构。”他们开玩笑,下一届链博会或许比的是GPU当天租赁价。
链博会里的数据流、算法流和舆论流,正悄悄重构产业权力分布。当被问及“AI是否会让人类就业大幅减少?”现场工程师很少正面回答。谈及AI赋能工厂和物流,一个开发者语气颇为倦怠:“谁要是还没开始训练自家的AI系统,明年就会消失。”也有投资人却反复强调:“AI再强,工厂还是得有人打理复杂变量。”现场围观者一边感叹“机器人‘踢球’真帅”,一边窃窃私语——“以后会不会连快递都没人送了?”
我站在展区一角,亲眼看到一个投资方在Gablot(G1)机器人实机展示后,凝神良久,又问了研发总监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当所有场景都能被AI和机器人刻画和优化后,人类还能靠什么胜出?”这一瞬间,现场一小段沉默取代了推杯换盏:AI不光在赛跑,更在重塑游戏本身的规则。
大潮已至,命运其实掌握在仍然敢于不断自我打破和“闻风起舞”的一群人手里。中国的AI力量已在开源生态、供应链和现实场景中实现了融合,但“奇迹制造者”们共同面对的新考题,是——如何在技术突破和伦理安全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AI还会不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给全球带来下一个“惊惧的黑天鹅”?
机器人正在链博会跑马拉松,OpenAI还在旧金山实验室追求超级智能的边界,150万开发者在夜里熬着代码。每个“不确定”的瞬间,都是下一个行业奇迹的伏笔。唯有敢于在风口游走边缘的人,才能预见未来十年比摩尔定律还快的变革。你准备好把下一个“确定性”,交到未知中最勇敢的那批人手里了吗?